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14/21页)

只有两个人深知在朱棣坚强的外表后面内心的脆弱点,一个是道衍和尚,另一个便是徐皇后。

年夜饭一直是朱棣重视的家庭聚会,当年在燕王府时总要和儿辈一同好好吃顿饭,大家放松聊天嬉戏至深夜,有时甚至闹个通宵。今年是朱棣登基后首次在皇宫中过年,更兼次日便是永乐元年,徐皇后要在新修的坤宁宫好好布置,准备为朱棣过一个难忘的好年。她极早就派人通知在燕京的朱高炽、山东的朱高煦,除夕之前务必赶到南京。

午餐后,徐皇后由小太监陪着视察坤宁宫准备的情形。坤宁宫虽遭火烧,大部分仍堪使用,朱棣命人在原址的前花园新建皇后寝宫,烧毁的部分则拆了,改建成后花园。经过半年的日夜赶工,新寝宫不仅如时完成,而且建得比旧宫更见精致优雅,徐皇后大为满意。这时为了准备除夕家宴,她一路巡视过来,见到一切布置皆按照她的旨意就绪,富丽堂皇却不显俗气,处处可见女主人的品味及匠心。

走到一间有佛案的小房间时,皇后忽然指着佛案角落一只青铜古鼎,问道:“这古鼎造型典雅,为何藏在案桌角落?”一个宫女上前答道:“回皇后娘娘的话,这古鼎里放了数百支金银头钗,是前朝嫔妃宫女的私物,也全都是前朝皇帝的赐物。咱们不敢贸然处置,便先放在佛案边不当眼的地方,打算要请示过再来处理……”

徐皇后走近一看,果然古鼎中金银之光闪闪,全是各式各样的凤钗,造型工艺都极精美,其中一个最大的,除了金制的部分极尽典雅之美,上面还镶了好些碧玉及明珠,看来必属马皇后所有。徐皇后问道:“为何有这许多凤钗集于一鼎?”那宫女嗫嚅不敢回答,徐皇后身边的太监道:“唤你们懂事的太监来答话。”那宫女如释重负,快步走了。

过了片刻,那宫女和一个老年太监踏着小快步走了进来,那太监在建文帝时负责后宫一切庶务,这时一朝天子一朝太监,已沦为浇花喂鸟的长工了。他见了徐皇后便跪下道:“老奴见过皇后娘娘。”徐皇后道:“你且起来说话,这古鼎中何以这许多金钗?”

老太监道:“南京变了天,马皇后升天,宫里妃子及宫女便群凤无首,有几个刚烈的上了吊,有些趁乱逃离皇宫,但大多数都选择了出家削发为尼。削发之时,大家不约而同做了一件奇事,便是把最心爱的、建文帝赏赐的金钗留了下来,投放在这只古鼎中。坤宁宫失火后,这只古鼎安然无恙,是老奴大着胆子把马皇后生前最喜爱的龙凤抱珠钗也投入了这古鼎。但要如何处置这些金钗,老奴不敢作主。”说完跪下连连磕头。

徐皇后听了这话,面上不露喜怒,心中着实感动,想到建文的妃子们一个个妙龄落发,心爱的金钗从此再也用不上,把它留在宫里,是一种割舍──不仅是与建文之间恩爱的割舍,也是与繁华世界的割舍。

想到这里,她便命宫女和太监将古鼎移到佛案正前,然后点了一炷香,对着案上的菩萨默祝了一会,吩咐道:“这古鼎要保留着,就放在佛案边上吧。”她心中其实感到伤痛,默默地想:“允炆啊,我知你也削发为僧了,这些身外之物原不足一哂,可这古鼎之中装的是一炉深情,我且代你守着。总有一日,地老天荒之后,我愿以她们半生之情补你一世之失落。”

徐皇后慈悲为怀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主意,她暗忖道:“根据辉祖大哥传来的消息,允炆已暂时有了安全的住所。待他确实藏得安稳了,我再为他做这件事。”

朱棣登基后第一个除夕夜,在徐皇后悉心规划下,每个细节都令朱棣满意,他举杯敬皇后道:“今日皇宫里的布置华丽高雅,酒菜竟是朕从来没吃过的美味,皇后辛苦了。”徐皇后还了一礼道:“皇上登基过的第一个年定要讲究一些,只是自从马和变成了郑和,从坤宁宫调到了乾清宫参与国家大事,好是好,我身边少了他还真觉不便呢。”朱棣大笑道:“郑和雄才大智,别说宫中,就是放在朝中也没有几人胜得过他,留在后宫大大的可惜了。”

朱棣大口喝酒,精心烹调的淮扬大菜最合他的胃口,经过四年苦战,终于登上皇位,国政也一步步朝着他要的方向推进,朝廷大臣、外地藩王,没有一个胆敢违背他的旨意,在除夕夜开怀吃喝兴致极高。徐皇后看着也觉欣喜,但愿皇帝从此能远离暴戾之气,好好为国为民做个明君。

但是美好的气氛只维持了半场年夜饭,二儿子朱高煦喝到七八分时,就破坏了整个气氛。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他开始侃侃而谈靖难之役中好几次二哥高煦救父及挽回战局的事,高煦愈听愈激动,终于仗着醉意,讲出了收不回去的一句话:“咱兄弟在父皇身旁浴血苦战时,可从来没有看见过大哥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