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所好(第30/47页)
待这些便当做好,他便催促阿久:“阿久,快做准备啊。”
“对不起,这儿帮我系紧一点。”
阿久身穿仿佛从折线处就要折断的硬邦邦的条纹绸和服夹衣,正在整理身上同样硬邦邦如袈裟布料般沙沙作响的腰带。她一边说一边把背后的解扣转到老人面前。
“怎么样?这样行吗?”
“再紧一点……”
阿久的腰腿使劲支撑着前倾的身子。老人在她身后,额头上已沁出细汗。
“这东西太硬,不好系……”
“您也这么说。这不是您买的吗?穿这身简直就是受罪,实在受不了……”
“不过,颜色倒不错嘛。”和老人一起站在阿久身后的斯波要不禁发出赞叹,“这叫什么颜色呢?最近好像很少见到这种颜色。”
“哪里,这还是草绿色系嘛,现在的布料也有这种颜色,只是这样子淡到古色古香才有韵味。”
“是什么布料?”
“大概是锦缎吧。以前的布料都是这样紧绷绷的,现在不论什么布料,几乎都掺有人造丝。”
因为去剧场用不着坐车,大家分别提着多层漆盒和包着木盒的包袱出门。
“要拿阳伞吧?”阿久害怕太阳晒,用手挡在额头上。
阳光透过她单薄的手掌,小指头上被拨子磨出的茧子如雨伞的薄纸那样透明红亮,被手掌遮挡的阴影部分的脸比阳光照射的下巴显得更白。虽然老人说这次准备皮肤晒得黝黑,不用带伞去,阿久还是在出门前把偷偷藏在手提包底下的防晒霜拿出来,把脸、脖子、手腕,甚至脚腕都抹了一遍。斯波要见她对自己细腻白嫩的皮肤如此精心保护,不禁觉得可笑。这个喜欢吃喝玩乐的老人看样子细致周到,但是从他说这句话来看,其实不懂得体贴关心别人。
“您快点走啊,都快十一点了。”阿久说。
“嗯,等一会儿。”老人时常在古董店门前停下来。
“今天真是好天气。”阿久和斯波要一边溜溜达达地往前走,一边仰望天空,满腹牢骚地说,“这么好的日子,真应该去郊外踏青,采野菜……”
“可不是吗?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去郊游,比看戏强多了。”
“这一带有没有长着蕨菜呀、笔头菜呀的地方?”
“这一带我不知道,鹿谷附近的山上大概多得是。”
“是呀,多得很。上个月去八濑那边采野菜,采了很多很多款冬。”
“采款冬?”
“是呀,他说想吃款冬的梗。京都的市场上没有的卖,那么苦唧唧的东西谁吃啊。”
“东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这么说,你们是为了摘款冬特地去八濑的啰?”
“嗯,摘了满满这么一筐……”
“采野菜当然有意思,其实就在乡村小镇上悠闲地散散步也不错。”
蔚蓝色的天空下,延伸着一条笔直的乡村小路,放眼望去,行人稀少,疏朗开阔,偶然交错而过的自行车的铃声也显得清脆悠扬。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乡间小镇,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关西地区房屋的墙壁颜色都很漂亮。老人认为,这是因为关东地区的强风大雨多是横向吹扫,所以住宅外侧都钉上鱼鳞状的护墙板,但不论使用多么上等的木材,很快就污浊变黑,显得非常肮脏。东京市内那些白铁皮屋顶的简易木板房自不待言,就是东京附近县里的小城市,本来应该越古老越有优雅古朴的气息,现在却是煤烟弥漫,显得阴沉沉的。由于经常发生地震、火灾,在废墟上盖起来的房子大多使用落叶松或者从北美进口的薄木板,褪色后变成灰白色,要不就像美国郊区那种单薄难看的楼房。如果关西有一个镰仓那样的城市,虽然比不上奈良,但至少比现在更古雅宁静,充满浓郁的淳朴气氛。京都以西,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天灾甚少,小城镇的民房和乡村的农户连屋瓦和墙壁的颜色都富有迷人的风情,令旅人驻足欣赏。其实,像古代城邑那样的小城市比大都市更具魅力。大阪自不必论,就连京都的四条河原都变成那个样子,也就是姬路、和歌山、堺、西宫这些城市还残留着封建时代的余痕……
他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眺望着拐弯处的一座房屋,墙壁只抹一道底灰,显得古旧粗陋,从屋顶的半圆形筒瓦间伸出盛开的溲疏花。这时,斯波要想起老人的话:“大家都说箱根、盐原风景美丽。日本是个岛国,地震又多,那样的景色到处都有。听说征集新八景的时候,光是‘狮子岩’就不知道有多少个,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还是从关西到四国、中国一带旅行,一路上看看城市、港口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