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2/16页)

[344]聂文蔚: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王阳明的学生。

[345]《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意为即便不被肯定,也不会烦闷。

[346]《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347]《孟子·尽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348]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349]东家丘:《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其为东家丘。

[350]有嫉且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得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

[351]有恶而欲杀之者:《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宋国时,宋国的司马魋想杀他。

[352]以上诸语均出自《论语》。

[353]语出《论语·宪问》。

[354]惟浚:即陈九川,参见第一八〇条注。

[355]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

[356]《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57]语出《二程集·遗书》,原为程颐所说,此处误以为是程颢(明道)的话。

[358]谦之: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王阳明弟子。

[359]训蒙:教育儿童。教读:社学的讲师,刘伯颂应为教读之一。王阳明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南赣农民反叛后,建立社学,邀请教读,教育当地儿童。此篇是给写刘伯松等教读看的儿童教育大纲。

[360]语出《周易·蒙卦·彖传》,意为应当培养儿童纯正的品质。

[361]《周易·系辞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362]自此条起至第二〇〇条为陈九川所录。

[363]陈九川(1495—1562),字惟浚,号明水,江西临川人,王阳明的学生。

[364]甘泉: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在思想上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强调“主敬”为格物功夫。

[365]洪都:今江西南昌。

[366]《周易·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367]希颜,生平不详。陈荣捷先生认为“希颜”可能是“希渊”之误,即蔡希渊,参见第一〇〇条注。

[368]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

[369]语出《老子》。

[370]语出《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371]《河南程氏遗书》:“许渤与其子隔一窗而寝,乃不闻其子读书与不读书。先生谓:‘此人持敬如此。’”

[372]于中:陈荣捷先生认为“于中”为“子中”之误。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

[373]国裳:舒芬(1487—1527),字国裳,号梓溪,江西进贤人,尤善经学。

[374]即今江西赣江。

[375]理障:佛家用语,即执着于求理,使得理成为障碍。

[376]心印:佛家语,意为不诉诸语言文字,而以心相印证。

[377]语出《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

[378]自此条起至第二一五条为黄直所录。

[379]黄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王阳明弟子。

[380]《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81]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以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382]语出《论语·八佾》。

[383]朱熹《论语集注》引用尹和靖语:“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

[384]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385]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过或不及,便如此。”

[386]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七。

[387]《周易·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388]四句皆出自朱熹《大学或问》,是朱子格物学说的四个方面。

[389]《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