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3/16页)

[390]相:佛家用语。即事物的外在表现,与“性”相对。

[391]黄修易,字勉叔,王阳明弟子,余不详。

[392]自此则起至第二二五条为黄修易所录。

[393]《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94]禹穴: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上,传闻大禹出巡时死在浙江,葬于会稽山。

[395]范兆期:范引年,字兆期,号半野,王阳明弟子。

[396]象,舜的同父异母弟弟。《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397]朱子主卜筮:朱熹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著作中均认为,《易》原为卜筮之书。

[398]程《传》主理: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认为圣人作《易》实则是为了阐明天理。

[399]《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00]黄省曾,字勉之,苏州人,王阳明弟子,著有《会稽问道录》。

[401]自此条起至第二九五条为黄省曾所录。陈荣捷先生认为,其中第二三九、二七六、二九二、二九四、三一七、三一八、三二二条为钱德洪所录。据钱德洪跋中“合所私录,得若干条”一语,由第二三九条至第二九五条可能都是钱德洪所录。

[402]《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03]《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04]《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05]《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06]比干,商代人,因谏商纣而被杀;龙逢,即关龙逢,夏代人,因谏夏桀而被杀。

[407]叔孙、武叔毁仲尼:《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可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408]《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409]刘军亮,字元道,王阳明弟子,余不详。

[410]王汝中: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绍兴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弟子。终身致力传播王学,为王门七派中浙中王学的创始人。

[411]参见第三〇条注。

[412]《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413]何廷仁,字性之,号善山,江西雩都人,王阳明的得意门生,时称“浙有钱(德洪)、王(畿),江有何(廷仁)、黄(弘纲)”。

[414]黄正之:黄弘纲,字正之,号洛村,江西雩都人,王阳明弟子。

[415]李侯璧:名珙,浙江永康人,王阳明弟子。

[416]《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417]《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418]朱熹《论语集注》:“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

[419]语出《周易·系辞上》。

[420]《孟子·尽心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421]苦海:佛家语,比喻烦恼的世俗世界。

[422]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423]《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24]朱本思: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江苏靖江人,王阳明弟子。

[425]南镇:浙江会稽山在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封为南镇。

[426]《大学》:“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427]《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28]邓艾民先生认为这里指的是陆元静“引犬上堂”之喻,见第一六〇条。

[429]《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430]周敦颐《通书》:“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