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4/16页)

[431]邵雍,字尧夫,谥康杰,北宋著名哲学家,对于术数之学颇有研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等。

[432]《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33]参见第二三条注。

[434]朱熹《论语集注》:“极言其效之甚远而至大也。”

[435]吕大临《克己铭》:“亦既克制,皇皇四达;洞然八荒,皆在我闼。”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代天下。闼(tà),门。意为天下万物全都在我的心中。

[436]孟子认为伯夷、伊尹、柳下惠以及孔子同为圣人而各有不同。伯夷是“圣之清者”,即十分清雅;伊尹是“圣之任者”,即十分有担当;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即十分随和;孔子则是“圣之时者”“集大成者”,即能够识时务、随时遇而变的圣人。相比之下,伯夷、伊尹、柳下惠的圣德,只是某一种特定的品质。此外,在这里孟子还以巧比喻智,以力比喻圣。参见《孟子·万章下》。

[437]朱熹《孟子集注》:“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足以及乎时中也。”

[438]语出《易·乾·文言》,意为具备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至高德性的圣人,能够在天地万物之先就通晓天道运作的规律,生于天地万物之后而行事却丝毫不违背天道。

[439]柴鸣治:王阳明弟子,余不详。

[440]《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441]语出《尚书·尧典》。四岳向尧推荐舜说:“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乂,即义。蔡沈注解认为“烝”是增进、发扬的意思,说的是舜让象接近道义,不至于做大奸大恶的事。王阳明认为“烝”是“薰蒸”的“蒸”,是舜用自己的义去熏陶象。

[442]《孟子·万章上》:“象往入舜宫……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443]《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意为:如果上天要赋予某个人重大的责任,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毅,使他具备不曾具备的才能。

[444]成,相当于现在的乐章。

[445]一个乐章演奏完转入下一个乐章即为变。

[446]《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47]元声:古人定十二律以黄钟之管为基准,故名黄钟为元声。

[448]《尚书·舜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449]参见第六二条注。

[450]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对舜的评价。意为自己有优点,愿意别人同自己一样;别人有长处,就向别人学习。

[451]《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使上。”即如果厌恶上级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级。

[452]肯綮(qìng):典出《庄子·养生主》,意为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处。

[453]杨慈湖:杨简(1140—1226),字敬仲,浙江慈溪人。陆九渊弟子,对传播心学有重要作用。

[454]王汝止: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王阳明弟子,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455]征宁藩:即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

[456]《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意为没有原则、一味逢迎的人。

[457]《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458]董萝石:董云(1457—1533),字复宗,号萝石,晚号从吾道人,68岁始学于王阳明。

[459]圭角:比喻锋芒。圭,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