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第17/27页)
七 俄国的插手:二
在下院五月十九日的辩论中,英国首相继续对苏联建议采取了被丘吉尔认为是冷淡甚至不屑的态度。他有点懒洋洋地向下院解释说,「在两国政府之间有一道幕,或者说一道墙,极难穿过」。另一方面,丘吉尔在劳合·乔治的支持下争论说,莫斯科提出了一个「公平的建议」——比张伯伦自己的建议要「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他请英王政府「给脑袋里装上点儿残酷的现实。如果没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就不可能在西方有令人满意的防务,而如果没有俄国,就不可能有一条有效的东方战线」。
张伯伦在四面八方暴风雨般的批评之下只得屈服,最后在五月二十七日指示英国驻莫斯科大使表示同意开始谈判互助条约、军事条约和对受希特勒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冯·狄克森大使从伦敦通知德国外交部,英国政府虽然采在谈到德国战斗舰的吨位的时候,托马斯将军甚至是在欺骗德国外交部。有一份日期标明为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八日的德国海军文件很有意思地提到,曾根据英德海军协议把假的战斗舰吨位数字提供给英国政府。它说,号称二万六千吨的舰只,实际吨位是三万一千三百吨;号称三万五千吨的战斗舰(这是英国和美国海军舰只的最高吨位),实际吨位是四万一千七百吨。这是纳粹骗术的一个绝妙的典型。取这一步骤,心里是「老大不愿意的」。不但如此,狄克森还看穿了很可能是张伯伦所以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理由。他在发给柏林的急电中报告说,英国外交部已经得到「德国在莫斯科伸出触角」的风声,并且害怕德国可能会做到使苏俄保持中立甚至诱使它保持同情的中立。那样就将是包围政策的彻底瓦解。
五月分的最后一天,莫洛托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以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作他上任以后的第一次演说,他痛斥西方国家犹豫不前,并且宣告,它们要是认真想同俄国一起制止侵略的话,就必须抛开枝节问题,在三个主要点上达成协议:
一、缔结一项纯属防御性质的三边互助条约。
二、对中欧和东欧的国家,包括所有与苏联接壤的欧洲国家在内,作出担保。
三、缔结一项明确的协议,规定三国彼此间提供并且向受到侵略威胁的小国提供的实时而有效的援助的形式和范围。
莫洛托夫还宣布,同西方谈判并不意味着俄国将放弃同德国和意大利「从实际出发建立商务联系」。他说,事实上,可能同德国恢复商务谈判的问题「并非不在考虑之中」。冯·德·舒伦堡大使在向柏林报告这篇演说内容的时候指出,莫洛托夫表示俄国仍然准备同英国和法国缔结条约,「条件是必须接受它的全部要求」,但是从这篇演说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还得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达。他指出莫洛托夫曾「避免刺激德国并且表示愿意继续进行已在柏林和莫斯科开始的谈判」
希特勒在柏林现在也突然表示出愿意继续谈判了。
五月分最后的十天,希特勒和他的顾问们想尽了千方百计,要解决如何向莫斯科提出建议来阻挠英俄谈判的棘手问题。莫洛托夫在五月二十日同冯·德·舒伦堡大使的谈话给柏林的感觉是给德国泼了冷水。第二天(五月二十一日),威兹萨克就打电报给大使说,鉴于外交人民委员说的话「我们必须静坐等待,看俄国人是否会说得更明白点」。
但是希特勒已经把九月一日规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因而无法静坐等待了。在五月二十五日或者这一天前后,里宾特洛甫把威兹萨克和德国外交部法律司司长弗雷德里希·高斯召到了他在佐内堡的乡间别墅,(据高斯在纽伦堡提出的口供说)告诉他们,元首想「在德国和苏联之间建立比较过得去的关系」。里宾特洛甫写好了一个给舒伦堡的指示草稿,相当详细地说明了他应当对莫洛托夫采取的新路线,并且要他立即去见莫洛托夫,「越快越好」。这份草稿现在也在缴获的德国外交部文件中。
根据文件上面的一个批注来看,这份文件是五月二十六日交给希特勒的。它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它表明,到这一天,德国外交部还深信,英俄谈判可以成功,除非德国进行决定性的干涉。里宾特洛甫因此建议舒伦堡告诉莫洛托夫:
德国和苏俄之间在外交事务方面并不存在着实际的利害对立——现在是考虑使德苏关系和平化和正常化的时间了——意德同盟并不是针对苏联的,它完全是针对英法联盟的——如果事与愿违,我们竟致同波兰发生冲突的话,我们坚定地相信,就是这样的事情也完全毋需引起对苏饿的利害冲突——我们甚至可以说到这样的地步,在解决波德问题的时候,不论解决的方式如何,我们将尽可能考虑到俄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