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第15/27页)

要是不能办到这一点的话,最好一面同西方干起来,一面把波兰结束掉。在听到这种连珠炮式的前后矛盾的话的时候,那些将军们想必曾感到犹豫畏缩,也许松了一松他们的单镜片,虽然在施蒙特的记录里并没有说到发生过这种事情,也没有说到在这批经过挑选的听众中有人胆敢提出问题,要求把事情说得明白一些。

希特勒接着把话题转到了俄国。他说,「俄国也许不想过问消灭波兰的事情,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如果苏联同英国和法国结盟的话,「那就将使我给英国和法国来几下破坏性的打击」。这将是重犯威廉二世在一九一四年所犯的错误,但是,虽然在这次演说中,希特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了若干条教训,他却并没有得出这一条。他的思路现在转到了英国身上。元首怀疑有同英国实行和平解决的可能。必须对摊牌有思想准备。英国把我国的发展看成将形成一种称霸的局面而削弱英国的地位。因此英国是我们的敌人,同英国的冲突是生死斗争。

这种冲突究竟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局面呢?

英国不可能用几次有力的打击就把德国结束掉,把我们打倒。对英国来说,把战争尽可能推进到鲁尔区一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们将不惜流法国人的血。(西壁呢!)我们能存在多久,决定于我们能否保有鲁尔。

在下定决心蹈德皇之覆辙——如果英法同俄国结盟就向它们进攻——以后,希特勒现在宣布,他还将在另一点上步德皇之后尘,这一点最后证明给德国带来了大祸。

必须对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实行军事占领。中立的宣告可以置之不顾。如果英国想干涉波兰战争的话,我们就必须对荷兰进行闪电式的进攻。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在荷兰境年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一直推到须德海。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而且它将不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八○○○万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虽然他刚刚宣布德国将「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虽然他的听众知道几乎德国的全部军事力量都已集中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希特勒一边唠唠叨叨,一边还是忘怀不了英国。

「英国,」他强调说,「是反对德国的主力。」从此开始,他就讨论起英国的长处和短处来了。

英国人的本性是骄傲、勇敢、顽强、坚忍的,而且是天生的组织家。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每一种新形势。他们爱好冒险,而且有着北欧人种固有的胆略——英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大国:三百年来一直如此,它的力量由于有盟国而更加强大。这种力量不但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而且还必须看到是一种心理上的力量,它遍布整个世界。

除此而外,还有无可估量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偿付能力。

还有地缘政治上的安全地位,而且受到强大的海军和英勇的空军的保护。但是,希特勒告诉他的听众说,英国也有它的弱点,接着他就一一列举如下:

要是我们在上次大战中再多两艘战斗舰和两艘巡洋舰,而且从早晨就开始日德兰战役的话,英国舰队早就被歼灭,英国早就屈服了。世界大战就会那样结束。在从前——要征服英国就必须派兵入侵。因为当时英国可以自给粮食,今天它再也办不到了。一旦英国的供应被切断,它就将被迫投降。因为粮食和石油的进口完全要靠海军保护。

德国空军袭击英国不会迫使它投降。但是如果英国舰队被歼灭的话,它就会立即投降。没有疑问,突然袭击可以迅速决定大局。

拿什么来进行突然袭击呢?雷德尔海军元帅肯定会认为希特勒是在吹牛。按照一九三八年年底制定的所谓Z字计划,德国的海军力量要到一九四五年才能开始赶上英国。而当时在一九三九年的春天,德国还没有足以击沉英国海军的重型军舰,即使突然袭击也不行。

也许英国还可以用别种办法来加以打垮。这里希特勒倒又是实事求是的,他提出了一项战略计划,一年之后,这项计划居然一一实现,而且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必须要做到在一开始就猛击敌人或者给以最后的决定性的打击。关于谁是谁非,条约义务之类的考虑可以根本不去管它。这只有当我们在波兰问题上没有「滑入」对英作战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必须既为长期战争也为突然袭击进行准备,英国在大陆上可能进行的任何干涉都必须予以击溃。

陆军必须占领对海军和空军有重要意义的基地。如果我们能占领并且保住荷兰和比利时同时打败法国的话,就创造了能够战胜英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