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第19/27页)

苏联政府对柏林仍然是十分猜疑的。据舒伦堡在六月二十七日给柏林的报告,克里姆林宫认为德国人之所以迫切要谈判贸易协议,是想破坏俄国同英法的谈判。他告诉柏林说:「他们害怕一等到我们达到了这个目的,我们就会让谈判慢慢不了了之。」

六月二十八日,舒伦堡同莫洛托夫作了长谈。据他在给柏林的一份「急密」电里说,这次谈话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虽然如此,当德国大使以一种向对方提保证的口吻谈到德国刚刚同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尖刻地回答说:「鉴于波兰的经验,他必须怀疑这种条约的持久性。」舒伦堡对这次谈话的结论是:

我的印象是,苏联政府对了解我们的政治观点和同我们保持接触感到很大的兴趣。虽然莫洛托夫所说的话,毫无问题地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他还是说同德国关系的正常化是值得欢迎的,也是可能的。

大使要求用电报指示他下一步该怎么办。舒伦堡是西克特、马尔赞、勃洛克道夫-伦佐派硕果仅存的人物。这一派在一九一九年以后一直主张德国同苏俄修好,并且在拉巴洛条约中实现了这种修好。他在一九三九年整整一年中所发的电报表明,他真诚地想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同俄国的密切关系。但是,也像所有老派的德国职业外交家一样,他不了解希特勒。

突然在六月二十九日,希特勒从伯希特斯加登的山间别墅中下令中断同俄国人的谈判。

伯希特斯加登,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元首决定如下:

告诉俄国人,我们从他们的态度中看出,他们要把我们是否接受他们在一月分给两国经济谈判所确定的原则,作为今后的谈判能否继续的条件。因为这些原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我们目前没有兴趣同俄国恢复经济谈判。

元首已同意上项答复可以稍稍推迟几天。

事实上,这项命令的内容在第二天就用电报告诉了莫斯科德国大使馆。外交部长(威兹萨克在电报中说)——的意见是,在有新的指示以前,在政治方面说的话已经够了,在目前来说,我们不要再提出谈判。

关于可能同俄国政府举行的经济谈判,此间的考虑还没有结论。在这一方面,你暂时也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听候指示,

在德国秘密档案中找不到任何迹象能解释希特勒为何突然改变主意。俄国人本来已经开始对他们在一、二月分提出的建议表示让步了。而施努尔早在六月十五日就曾警告过,经济谈判的破裂,对德国说来,不但是经济上的挫折,而且是政治上的挫折。

英法苏谈判当时进展迟缓,因此也不可能使希特勒丧气到要采取这样的决定。他从莫斯科德国大使馆的报告中知道,俄国同西方国家在对波兰、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提供担保的问题上陷入了僵局。波兰和罗马尼亚很乐意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担保,但是在一旦德国对之侵略的时候,英法两国除了采取建立西方战线的间接办法而外,很难对它们有什么帮助。可是它们又拒绝接受俄国的担保,甚至不许苏联军队通过它们的国境去抗击德国的进攻。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也坚决不愿接受俄国的任何担保。这种态度,照德国外交部档案后来的透露,是由于德国悍然威胁要是它们的决心动摇的话,就要对它们采取报复。

在这种僵局之下,莫洛托夫在六月初建议英国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来参加谈判。显然,在俄国人看来,这样不但有助于打破僵局,而且将表明英国是有诚意要同俄国达成协议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不愿意去。安东尼·艾登(他至少是前任外交大臣)表示愿意代他前去,可是张伯伦拒绝了他的建议。后来决定派外交部一位能干的职业外交官威廉·斯特兰去。斯特兰曾在莫斯科英国大使馆任职而且能讲俄语,但是在国内外都并不知名。派这样一个低级的人物去领导这样重要的一个代表团,而且是去同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直接谈判,这对俄国人说来是一个信号——他们后来这么说——表明张伯伦仍然没有严肃认真地看待同苏联建立同盟来制止希特勒这样一件事情。斯特兰在六月十四日到达莫斯科。但是,虽然他和法国代表一起同莫洛托夫会谈了十一次,他的出场对英苏谈判的进展并没有多大影响。半个月以后,俄国的猜疑和愤懑公开在《真理报》的一篇文章上表现了出来。那是安德烈·日丹诺夫写的,题目叫做《英国和法国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苏联缔结条约》。虽然日丹偌大自称是「作为私人而不是代表苏联政府」写的,但是他不但是政治局委员和最高苏维埃外交委员会主席,而且,如舒伦堡在就此事向柏林所作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还是「斯大林的心腹之一,(他的)文章无疑是奉上面的命令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