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9/13页)

趁日军火力减弱,各进攻分队向高地发起冲击,但是刚冲上高地,日军的永备火力点又恢复了。苏军纷纷被机枪打倒在地,冲锋只得暂时中止。

苏联士兵谢洛科索夫冲上高地,在甩掉手中的所有手榴弹后,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射孔。这也是远东战役中出现比较早的一位舍身堵枪眼的勇士。

当天也就是8月12日下午,在经过短促而猛烈的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第三十九集团军主力向索伦城发起进攻,一举占领该城。战斗中日军被打死三千多人,伪满洲国军骑兵师一部以师长为首缴械投降。

苏军在进入索伦城后,后勤已远远掉队,缺乏燃料的问题又严重起来,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暂停进攻。鉴于第一〇七师团正在撤往新的防御地区,为加快进攻速度,近卫步兵第五军军长故技重施,决定将那些油料保障较好的部队抽出来,组成另一支先遣支队。

8月14日,新先遣支队在洮儿河撵上了第一〇七师团,并阻断了其前进的道路。

第一〇七师团面临着被合围的命运。该师团组织四次冲击,在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才得以从唯一可以逃跑的北面突围。师团余部退入呼和浩特北部山区,十几天后向苏军投降。

在外贝加尔方面军左翼这一进攻段,第三十六集团军所经历的战斗更为激烈。他们的先遣支队很早就突入了海拉尔市郊,但却迟迟无法冲破日军的要塞防线。

海拉尔要塞是西部最大的筑垒地域,按照设计要求,一旦苏军发动攻势,该要塞应能抵挡苏军的进攻七天至十天,以便为后方调整部署和调动军队赢得时间。

第三十六集团军主力决定分三路向海拉尔展开进攻,南路苏军准备从海拉尔河东越过伊敏桥,然后与北、中路的苏军一起完成对海拉尔的合围。

伊敏桥是当时海拉尔贯通伊敏河东西的唯一一座公路桥梁。在察觉苏军意图后,第八十独立混成旅团紧急派十名士兵赶往伊敏桥,炸毁了大桥两端的桥体。随后赶到伊敏河东岸的南路苏军望河兴叹,合围计划未能如期实现。

8月11日,清晨6点,两架日军战斗机飞临海拉尔上空进行盘旋侦察。苏军见状,立即用分布各处的高射炮进行密集射击,两架日机随后仓皇逃离。

要进攻海拉尔要塞,就不能不争夺制空权。上午10点,苏军战机开始降临于海拉尔的东山机场。日军东山阵地的守军为此组织了多个敢死队,在隐蔽接近机场后,使用手榴弹、汽油燃烧瓶轮番对战机进行袭击。

苏军一架通信联络机被烧毁,另外一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接到报警,苏军地面部队迅速赶到机场歼灭了日军敢死队。

瓮中之鳖

在集团军司令员卢钦斯基中将的亲自坐镇监督下,下午2点,中路集团军主力对要塞各阵地同时展开猛烈攻击。仅在攻打敖包山的过程中,他们就连续击毁十五个永久性火力点和二十五个混凝土碉堡,打掉指挥所一座。

到了晚上,北路苏军同样取得进展,其中一部直插海拉尔,从而完成了对海拉尔要塞的全面合围。

尽管苏军攻势凶猛,但这一天并没有能够真正攻入要塞。在所有日军要塞中,海拉尔要塞完工最早,投入经费也最多,其结构之机巧和坚固可想而知。

海拉尔市区有五个较高山丘,五个抵抗枢纽部就围绕着这些山丘而筑成。之后,设计者又利用山丘之间的空隙高地,建立了十个辅助阵地。整座要塞以抵抗枢纽部为主,以辅助阵地和外围邻近的数十个独立支撑点为策应,从北到南,一共建立了五个抵抗区。

它们分别是:敖包山、河南台(又称北山)、松山、东樱台、伊东台。前面三个抵抗区俯视苏军的进攻方向,担任要塞前卫,后面两个抵抗区作为要塞的侧翼后卫。各抵抗区互相补充炮座死角,其中河南台的火炮更可覆盖要塞的全部阵地。

自从在诺蒙坎战役中吃了苏军坦克的亏之后,关东军对坦克的防御特别重视,他们不仅在要塞外围设置了大量的防坦克障碍物,还修建有数道反坦克壕。这些反坦克壕上宽五米,底深三米,与交通壕相交,基本上将苏军挡在了抵抗区的外面。

苏军连攻三天,始终无法进入要塞的核心区域,战事处于僵持不下的胶着状态。

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幅度提高攻坚能力。集团军司令员卢钦斯基决定组建多兵种配合的强大战役集群,参加这一战役集群的除各精锐步兵师外,还包括了加农炮团、榴弹炮团、迫击炮团、独立坦克营、航空师等各种类型的特种部队。此外,方面军预备队也调来一个炮兵师进行支援。

苏军再攻敖包山,在突破外围的反坦克壕和铁刺网后,逐渐逼至对方的核心阵地附近。日军利用工事的多层次配置,一直死守硬拼,到8月13日,苏军才突破防线,杀入了对方的主阵地。又经过了一番血腥的白刃战,日军终于溃败,残敌钻进了地下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