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0/13页)
海拉尔要塞不仅有地上工事,还有地下工事。这些地下工事主要就集中在敖包山、河南台,它们多数在地下十八到二十米处,且建筑规模宏大,设施完备。
河南台的地下通道长约四千二百余米,面积一万余平方米,有大小房间五十五个,是海拉尔要塞的日军指挥中心。也正是因为是指挥中枢,所以河南台的日军兵力配备最强,双方的攻防也更为激烈。
苏军根据该抵抗区西部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先从背后发起攻击,接着再从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实施多路夹击,但是由于河南台得到了松山的炮火配合,苏军坦克一度受阻,约有十辆坦克被击毁击伤。
参与进攻的坦克既以营为单位,当然也不在乎损失区区十辆。更多的坦克从缺口处涌入,加上炮火猛烈,日军的地面火力点被一个接一个地彻底摧毁。于是河南台的日军残部也像敖包山那样,转入了地下工事。

海拉尔要塞地下通道现存遗址(本图片源自网络)。
为了对付河南台、敖包山的“瓮中之鳖”,苏军把炸药、爆破筒、集束手榴弹、汽油等各种爆破燃烧手段都搬出来,以破坏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同时还让日俘喊话劝降,但效果并不明显。
与前两个抵抗区相比,松山、东樱台、伊东台因为没有地下通道,攻克难度要小一些,苏军甚至没有向东樱台发动正面攻击。
苏军不攻,东樱台的日军却也不敢乱动。这一抵抗区因处于伊敏河东,距其他抵抗区较远,又缺乏远程火炮,无法对其他阵地予以火力支援,所以只能眼巴巴地坐看同伴在苏军的进攻中灰飞烟灭。
熬到8月12日深夜,日军指挥官实在憋不住了,决定放弃阵地向南逃跑。可是两条小短腿又岂能跑得过坦克履带,苏军一路追击,最终在海拉尔东南约二十五公里处全歼了这股日军。
地下工事中的日军一直死守至8月17日清晨,在明白大势已去后,才挂出白旗投降。外贝加尔方面军预计在十日内攻克要塞,占领海拉尔。不计此后两三天的小型战斗,第三十六集团军共花了七天八夜。
虽然没有超出上级限定的时间范围,但苏军在海拉尔无疑打得相当吃力。仅仅一场攻坚战,就涌现了七个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前后官兵伤亡估计在五千人左右,其中阵亡军官就有包括一名上校在内的一百四十五人。
由此可以想见,若苏军不发动闪电战,日军又都能这样依垒死守的话,苏军所要付出的代价不见得比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更小。
救火队长
相对方面军中央和左翼而言,右翼部队的任务要轻松得多。这一侧苏军的作战对象主要是伪满洲国军和伪蒙军。这些军队装备陈旧,训练很差,大部分士兵也都是强征入伍或纯为混口饭吃的中国人,内心里根本不愿意为日本人卖命。
当第十七集团军、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发动进攻时,守军不是一触即溃就是一打就降。
至8月14日,外贝加尔方面军主力指向关东军后方的道路被完全打通。近卫坦克第一集团军已前出至沈阳和长春附近,而苏蒙骑兵机械化集群则通过攻占东北与华北的交通线,切断了关东军和其关内战略预备队之间的联系。
在广阔战场的另一端,由远东第一方面军发动的攻势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远东第一方面军的前身是苏军滨海集群,作为战斗单位,集群比集团军还小,能够由集群直接改编为方面军,所多出来的兵员、装备和物资大部分都来自于西线的调运补充。
担任方面军司令员的是梅列茨科夫元帅。梅列茨科夫曾作为加伦的助手,出任苏联远东军参谋长,这段经历使他成为对远东地区最为熟悉、经验也最为丰富的东调将领。

邮票上的梅列茨科夫元帅。梅列茨科夫资历较深,参加过俄国内战和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后曾在短期内被斯大林提拔为苏军总参谋长。
后来加伦和梅列茨科夫同回莫斯科参加会议,梅列茨科夫因患咽炎留在了莫斯科,没有再回远东,而加伦却在两年后卷入大清洗并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梅列茨科夫其实也险些人头落地。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突然被逮捕入狱。审讯人员为了逼他承认意图谋反的罪名,实施了严刑拷打。梅列茨科夫被打断数根肋骨,在地上滚来滚去,其状非常之惨。
以为自己免不了要步从前老上司的后尘,不料三个月过去,他突然又被释放了。斯大林在接见他时问道:“梅列茨科夫同志,身体还好吗?”
随后梅列茨科夫才得知,德军正对列宁格勒发起猛攻。列宁格勒危在旦夕,斯大林要派他带兵去进行救援,而这恰恰救了他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