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7/13页)

主力实施机动作战的前提,是边境守军先得扛上一把,否则就算调过去也是白给。

大本营给关东军下达命令:“考虑到帝国整个战局,朝鲜是最后防线,需要绝对保住。满洲只是前进基地,在万不得已时可以放弃。”这实际上意味着日本以“王道乐土”为幌子炮制的“满洲国”,转眼之间就被不值一文地给抛弃了。

“满洲国”是关东军起家的基地,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当然不会轻而易举就予以放弃。他决定将主力集结于“满洲”纵深,在图们至长春、长春至大连的铁路线附近组织决战。

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宫淳大将与山田的认识基本一致。他也认为关东军作战准备不足,难以进行大本营想要的那种持久战,与其放弃现有阵地,还不如调动第三方面军的全部主力,在东北平原与从西部突进的苏军作殊死一战——管它有枣无枣,先打上三竿子再说,没准还有扭转局势的一线希望呢。

后宫命令方面军主力尽快赶到长春、沈阳参加决战。方面军司令部不再增派部队前去西线主动迎击苏军,而只以目前防线上的有限兵力迟滞苏军的进攻,以便为主力调动和集结赢得时间。

关东军要抢时间,苏军更要抢时间。从8月10日晚上11点起,近卫坦克第五军继续翻越大兴安岭。坦克兵们用了七个小时,越过四十公里的一段山路,平均每小时行进五至六公里。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又是夜间行动,能达到这么快的速度,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就在坦克军下山时,气象预报的结果应验了,大兴安岭区域的天气迅速恶化,下起了倾盆大雨。暴雨使得河流泛滥,谷地里溢满积水,行军纵队的速度也因此慢了下来。

近卫坦克第五军的军长急于下山,他试图把部队分成两个纵队,以加快下山的速度,可是不但没有成功,队形还被插乱了,在一些狭窄地点坦克发生了堵塞。

分纵队不靠谱,靠谱的还是集团军工兵旅。工兵们冒着大雨,用准备好的桁架架设了通过山洪的桥梁,并在浸水的地段加固路面和构筑徒涉场。

8月11日,近卫坦克第五军终于翻过了大兴安岭。

相比于履带车,轮式车的山地越野要逊色得多。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全部都是轮式车,在山地行进时速度较慢,因此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下山。

轮到他们下山时,行动更加困难。第七军为此采取了一些新的办法,比如坦克在下山遇到陡坡便使用钢索:钢索两端索着两辆坦克,一辆在前,一辆在后,后面的坦克进行制动刹车,以免前面的坦克下滑。汽车则采取“连锁法”,即好几辆连在一起下山。

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是从西线调过来的装甲部队,名称中的近卫,是只有特殊功勋部队才能拥有的荣誉,说明曾在苏德战场久经战阵且立下过大功。以近卫机械化第七军为例,就凭借战功先后荣获过新乌兰克勋章、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

近卫机械化第七军有过在各种地域条件下作战的经历,其中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山林地带,但是最令他们感到困难与自豪的还是此次翻越大兴安岭行动。在该军的作战日记中,对此有一段高度概括的记载:“1945年8月11日这一天,我们这个军完成了它历史上最艰巨的一次行军。”

在近卫机械化第七军之后,近卫机械化第九军也下了山。到8月12日为止,整个集团军的全部人马都越过了大兴安岭,开始向东北平原挺进。

先遣支队

闪电战在二战中声名显赫,但它不是没有弱点,弱点之一就是由于地面部队特别是机械化兵团推进过快,补给线会被迅速拉长。对于这一点,坦克集团军很快就感受到了。

在以最快的速度越过大兴安岭以后,集团军距离原有的补给基地已有四百五十公里,加上地形复杂和天气变坏等原因,运送燃料的汽车难以跟上。

坦克兵团没有燃料,不亚于废铁一堆。下山后,近卫机械化第九军的二十三辆坦克、全部自行火炮和大量汽车被迫熄火,近卫机械化第三十旅只剩下七辆坦克和两个摩托化步兵连可以继续实施进攻,其他战斗单位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坦克集团军不得不暂停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敌方更刁钻一些,派兵截断集团军的补给部队,坦克兵团更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德国人在苏德战争中的闪电战之所以弄得虎头蛇尾,并以惨败而告终,后勤供给线出现难以挽救的危机正是其主因之一。

幸好关东军在短时间内没有能力进行反击,也幸好坦克兵团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第十二航空集团军动用了两个航空兵师。在大雨、浓雾以及缺乏降落场地等不利条件下,两个航空兵师共出动飞机1755架次,向坦克兵团空投了约2072吨油料和186吨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