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8/13页)
经过补充,坦克集团军又重新具备了向前突击的能力。他们一昼夜推进180公里,进入了东北平原,沿途日军均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就在坦克集团军翻越大兴安岭的时候,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左翼部队——第三十九集团军和第三十六集团军已解决了阿尔山、海拉尔两大要塞。
在方面军的各支“箭头”中,有三支都是从西线对德战场上调过来的,除了坦克集团军外,还有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五十三集团军,这三支部队都被列入了突击集团。
第五十三集团军具有在战役纵深内机动作战的经验,它被作为第二梯队,在坦克集团军后面推进,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扩大战果。第三十九集团军则因在苏德战争中多次充当先锋,所以被部署在了第一梯队。
第三十九集团军所要突破的阿尔山要塞是西部筑垒地域之一,整座要塞绵延近四十公里,包括阿尔山、五叉沟等多处抵抗枢纽部。诺蒙坎战役后,关东军进一步认识到阿尔山在对苏作战上的战略价值,遂又在要塞里添建了许多钢筋混凝土和土木质工事。
第三十九集团军以部分兵力对要塞进行封锁,主力则翻越大兴安岭,迅速向索伦开进。这样一来,驻守阿尔山要塞的第一〇七师团就被截断了后路。
如果第一〇七师团一根筋地决心要在要塞里打到光,对苏军而言绝不是什么幸事。关键时候,那位军司令官后宫君帮了忙,他下令第一〇七师团“向新京(即长春)转移”。
还未与苏军正面交战,第一〇七师团主力便奉命撤出要塞,苦心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没有派上半点用场。
远东战役时的关东军指挥官大多表现得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后宫也不例外,当他发现第三十九集团军还在向防线纵深推进时,又急忙令第一〇七师团暂停于索伦,并从中抽出近两个联队的兵力,在索伦附近迎击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遣支队。
苏联远东军在远东战役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各部队中都建立了强大的先遣支队。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先遣支队由集团军快速集群组成,支队成员搭乘汽车,并配属有轻重机枪、不同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火箭炮、自行火炮等技术兵器。显然,这些支队具有相当大的机动性和火力。
先遣汽车的汽车分为两种,一种为越野能力较强的履带车,一种为越野能力较差的轮式车。由于地形的原因,履带车远远地开在前面,而轮式车却逡巡不前或只能勉强开动,时间一长,战斗队形就拉开了。
机动性不足,就无法保证必要的前进速度。各军军长都在寻求解决办法,近卫步兵第五军军长想到了一个方案,这就是组织二号先遣支队。
勇士
二号先遣支队编成内的车辆,基本都是一些越野性能强的战车和运输车,其中每个师先遣支队都编有三个自行火炮连。值得一提的是,三个自行火炮连都是从各营抽出来的。
由于自行火炮营的燃料都已耗尽,而且远离后方,为了不因等待后勤而浪费时间,各营便临时搜罗其他战斗车辆的油料来保障一个连的需要,并把这些连编入了新的先遣支队。
二号先遣支队一夜行进八十公里,在第二天早晨投入了索伦附近的战斗。
第一〇七师团的战斗力还远不及诺蒙坎战役时期的二十三师团、第七师团,其武器装备更无法与苏军相提并论,后者仅靠几支“波波沙”冲锋枪横扫,往往就能压得一个小队的日本兵抬不起头来。
日军的长项之一是白刃战,但战场上通常的情况是,还没等他们端着刺刀靠近苏军,就已被冲锋枪给打成了窟窿。即便是到短兵相接,一定要肉搏的时候,苏军也不喜欢拼刺刀,而是爱用枪托砸,或者用匕首格斗——苏联兵几乎人手一把匕首。
与关东军掺了太多新兵和补充兵不同,第三十九集团军多为从西线调来的老兵。这些从残酷的苏德战争中厮杀出来的老兵,不仅个个凶狠善战,而且极富作战经验。他们在经过被子弹打倒的日本兵身边时,都会在日本兵身上补一刀,或是用枪再扫上一梭子。据说这时因为苏军在西线和德军作战时,起初经常背后挨黑枪,后来才总结出了这一套路。
经过两个小时的厮杀,日军不仅未能挡住先遣支队的前进,反而被打得死伤累累,最后只得退进索伦城内。
先遣支队的冲锋枪手坐上坦克兜后追击。坦克刚抵近城边,城外高地上的日军永备火力点就开了火。
坦克纵队连忙展开战斗队形,冲锋枪手成散兵线散开。在进攻分队发起冲锋之前,前来支援的炮兵通过精确射击压制了其中一个火力点,工兵则在坦克炮的掩护下,炸毁了另一个火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