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11/13页)
时事从来都诡谲难懂,比如这个时候,你能分得清谁是你的敌人,谁又是你的恩人吗?
无端被逮捕和审讯拷打的黑色经历,显然在梅列茨科夫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在那个时候,要抓谁杀谁,都不过来自于斯大林的一句话。梅列茨科夫意识到,一定是自己不小心得罪了斯大林,从而引起了这位红色沙皇的疑忌。
教训哪!原来“当自己意见和斯大林不相同时,他就会生气”,生气了后果会很严重。那我何必还一定要坚持,乃至把自个的小命都搭上去呢?
从此,只要遇到斯大林下达指令,明明知道有些地方不切实际,梅列茨科夫也选择尽力执行。华西列夫斯基曾把他和朱可夫放在一起做对比,说梅列茨科夫决策非常“慎重”,而且一定要弄清楚“上层”的意见才会行事。
通过苏德战争,斯大林倒是对这位“救火队长”的军事指挥才能更加赏识。他非常看重梅列茨科夫在军队训练、密林地区进攻和突破永久筑垒地域方面的经验,在准备对日作战时,便决定将其调往远东。
斯大林说:“这个机灵的雅罗斯拉夫尔人一定有办法打败日本人,他并非头一次在森林区作战和突破筑垒地域。”雅罗斯拉夫尔当时是苏联的一个州,但梅列茨科夫出生于莫斯科,并不是雅罗斯拉夫尔人。
梅列茨科夫自己也搞不懂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称呼自己,有人说这是因为斯大林认为雅罗斯拉夫尔这个地方的人都很精明,他可能认为梅列茨科夫的机灵配得上做一个“雅罗斯拉夫尔人”。
瞒天过海
早在二战之前,梅列茨科夫就已经是当时苏军仅有的五名大将之一,排名仅次于朱可夫。斯大林担心如果外界知道梅列茨科夫前往远东任职,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暴露最高统帅部的意图,因此在梅列茨科夫动身前往滨海地区之前,特地建议他使用假名,并暂时自称大将以便隐蔽。
梅列茨科夫表示更宁愿冒充上将,他还开玩笑地说,自己从没有戴过上将这种军衔,正好过过瘾。至于假名,梅列茨科夫使用了“马西莫克夫”,因为滨海地区的确有一个叫马西莫克夫的人,而且也是一名指挥集团军的将军。这样,即便相关信息被日本间谍所掌握,对方也不会对情报产生怀疑。
在莫斯科接受任命后,梅列茨科夫即偕同幕僚,乘坐专列前往远东。为了进行保密,他对外自称“马西莫克夫上将”,从梅列茨科夫开始,凡方面军野战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也一律以比自己的实际军衔低几级的军人名字相称。
原是特别快车的专列被伪装成了普通列车,到每一个车站前就提前挂上“票已售完”的牌子,而目的地也一直秘而不宣。除梅列茨科夫和他的少数高级幕僚外,其他随行人员都不知道要去哪里,大家只能在私下里胡蒙乱猜。
梅列茨科夫的副官每隔两小时就向他报告车里说法不一的推测: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有意思的是,谁也没有提到远东。
直到专列开始转入西伯利亚,所有猜测才自生自灭,但是梅列茨科夫仍未宣布明确的目的地,自然谁也不敢多问他一声。
途中只发生了一起未遂事故。一名中校利用专列在车站停车之机,给家里打了一份电报,告诉妻子自己此刻正在何处。这份电报被有关人员截收了,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利用专列上的空闲时间,梅列茨科夫做足上任前的功课。他温习了过去曾学过的有关远东战区的知识,重新回忆了当年在苏联远东军时的戎马生涯,又浏览了一遍从莫斯科带来的相应书籍,包括对滨海地区的介绍以及远东的历史、地理和风俗。
到了滨海之后,一位从前在远东和梅列茨科夫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前来迎接,想要进行报告。趁着对方还没提到他的名字和军衔,梅列茨科夫赶紧出示了苏联统帅部签署的特别证件,上面有他的暂用军衔和姓名,事情这才没有穿帮。
第二天,梅列茨科夫给所有随他东调的军官换发了身份证,使大家名正言顺地成为“远东军人”。当天,他在滨海开了一个会,第一次向众人做自我介绍:“我叫马西莫克夫!”
会议刚一结束,就有一名军官走到“马西莫克夫”跟前问他:“您没听说人们都在谈论梅列茨科夫元帅到我们远东来了吗?”
“马西莫克夫”神色自若地回答道:“我没有听说过,而且我也从来没见过他!”
因为假身份所闹出的笑话和误会远不止一件。远东第二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上将也是梅列茨科夫过去的老同事,两人刚见面时,他发现梅列茨科夫佩戴的是上将肩章,不由得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梅列茨科夫又犯了什么错误被降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