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6/13页)

在方面军的行军路线上,每昼夜有873口水井供水,总供水量达到15920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官兵在行军中不会遇到用水困难。

在飞机的指引和支援下,集团军的坦克洪流般汹涌向前。

战役第一天,外贝加尔方面军各部平均向前推进了五十至六十公里。坦克集团军最快,在日落之前,他们向纵深推进达一百五十公里,其先遣支队更已接近大兴安岭支脉。

苏军不管是进攻的规模、进攻的速度还是突击的方向,都在关东军的意料之外。关东军司令部判断,如果苏军以此速度继续前进,将于8月14日、15日进入长春附近,换句话说,苏联人在一周之内就可以打到关东军的老巢。已经返回长春应急的山田只得又离开长春,前往设于通化的战斗司令部进行指挥。

苏军还在继续往前快速推进,尤以坦克集团军一马当先。按照“机械军在前,坦克军在后”的原则,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内部又分成两个梯队,其中近卫机械化第九军和机械化第七军为第一梯队。在近卫机械化第九军后面跟进的,是被列为第二梯队的近卫坦克第五军。

战役一开始,坦克集团军就以疏开的行军队形前进,在十五至二十公里的沙漠地带,各军排成了四至六个平行纵队。为了帮助它们保持总的运动方向,航空部队派出了波-2飞机。

波-2飞机虽然一直难当大任,但它可以执行一些主力机型不方便完成的任务,比如在诺蒙坎战役中就被用作了袭扰机。这时它所扮演的角色是“联络机”,主要是利用了其起降距离短且能够进行超低空飞行的特点。

事实上,在坦克集团军的推进过程中,第十二航空集团军的约一千二百架战机一直在对其进行空中支援。坦克集团军中专门配备有航空兵代表和空军后勤先遣支队,他们负责为担负掩护和支援任务的航空兵准备驻扎机场。

有了驻扎机场,航空兵就可以在不脱离坦克兵团的情况下,一面根据需要对日军实施突击,一面迅速而及时地为坦克兵团提供必要的支援。

8月10日,在空军的协同下,坦克集团军主力向前推进一百至一百二十公里,已接近大兴安岭的分水岭。

就在此时,集团军司令部突然进行了一个对调,即将近卫坦克第五军调到第一梯队,原来在坦克军前面的近卫机械化第九军被移至第二梯队。

最艰巨的一次行军

根据当时的气象预报,大兴安岭区域的天气将要恶化,集团军得加紧越过山岭,而近卫机械化第九军的燃料却已告不足。

对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相对于机械化军,坦克军的山地越野能力要更强一些。完成对调之后,集团军分三条行军路线通过大兴安岭:近卫坦克第五军、近卫机械化第九军沿同一道路,近卫机械化第七军则分成两条道路。

8月10日下午,近卫坦克第五军率先开始翻越大兴安岭。

先前设想过的困难都在翻越过程中一一出现了。例如山路有很多急弯和陡坡,有时坡度竟达30度,还有些区域,道路被大片水洼地所切断,即使履带车辆也难以通过。遇到这种情况,除了要求坦克兵必须具备熟练技能并集中全部精力外,主要还依赖于工兵的排障。

近卫坦克第五军拥有一个配属的集团军工兵旅。看到山路有急弯和陡坡乃至被阻断,工兵就用束柴和石头铺设道路。在山路越走越窄,成了羊肠小道的地方,他们会用炸药加宽路面,以保障坦克行进。

晚上11点,近卫坦克第五军先头旅到达查干达坂山口,而近卫坦克二十一旅已接近台日黑山口。

这是战役发起的第二天。当天关东军部署于西部防线的国境哨所被全部摧毁,野战部队的掩护兵力被驱散。外贝加尔方面军所属的各集团军全部已经进入东北境内,并突入边境防御的纵深。

虽然苏联早就对日宣战,但大本营迟迟下不了决心,到这时他们才回过神来。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陆相阿南惟几通过报界和电台发表谈话:“纵使茹草啖泥,匍匐山野,只要坚决战斗,相信死地自有活路……莫烦恼,勇往直前!”

话虽是这么说,实际上从大本营到关东军都相当沮丧和“烦恼”。按照关东军“东强西弱,内紧外松”的防御计划,被用于边境及中间防御地区的部队只有八个步兵师团和八个步兵旅团,而且多由原来的边境守备队改编而成。西部防线也是如此,担负西部防务的第三方面军共有八个步兵师团、三个步兵旅团和一个坦克旅团,不过根据防御计划,只有两个师团(第一一九师团、第一〇七师团)分布于边境。

原来以为苏军会进攻东部防线,没想到攻的是西部防线,更没想到才两天时间,西部防线已被打到千疮百孔,边境地域的日军防御阵地不是被迂回就是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