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5/13页)
坦克可掩护步兵,反过来,步兵却无法掩护坦克。华西列夫斯基设想了这样一种情境:后面的狭隘通道和山间道路上塞满了步兵及其辎重,使得坦克根本无法向前推进。

T-34坦克。苏军早期的T-26坦克和BT坦克的表现都不突出,原因是装甲防护脆弱,容易被反坦克武器所击毁。T-34坦克专门为此而制造,它不仅拥有较厚的装甲,而且配备了强力火炮和可靠的传动装置。在苏德战争和远东战役中,苏军所使用的主战坦克都是T-34。
当然,马利诺夫斯基作如此配置也不是没有依据。在索伦方向的初始段,既没有又宽又深的黑龙江,也没有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更没有为数众多的筑垒地域。部队所要经过的是大面积的戈壁滩,无论行军还是作战都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是进入纵深就不同了。那里有大兴安岭,坦克兵要越过这样的大山,肯定会比较费劲。
对于马利诺夫斯基所提出的问题,华西列夫斯基觉得不难解决。在他看来,有经验的坦克兵完全可以克服山地障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凭借坦克集团军的强突击力、高速度以及大纵深进攻的能力,出敌不意地击垮守军,从而顺利翻越大兴安岭。
从日军战史上分析,他们之前尚未抗击过大规模的坦克突击,即便是诺蒙坎战役,当时的场面和阵势也无法和现在相比。这使得日军习惯于敌方按部就班的行动和较慢的进攻速度,对不进行炮火准备就大量使用坦克进攻缺乏准备。
根据苏军所掌握的情报,关东军在大兴安岭尚未构筑好阵地,仅有少数部队占据着个别的野战工事。华西列夫斯基认定,只要让坦克兵先敌占领山间通道,则守军根本无力与坦克集团军进行对抗。
斯大林在看到华西列夫斯基代表远东总司令部所提交的意见后,认为他的理由有充分说服力,于是建议马利诺夫斯基重新考虑计划中有争议的部分。马利诺夫斯基对此表示同意,坦克集团军终于被列入了第一梯队。
联络机
8月9日,凌晨零点10分,在不经炮火和航空兵火力准备的情况下,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先遣支队和侦察支队以夜幕为掩护,同时在所有方向上跨过了国境线。
4点40分,外贝加尔方面军各部从蒙古的塔布察格布拉克突击部出发,一齐向前推进。从作战态势上看,它们就好像是从一个中心点发出的无数箭头,这些箭头最后又形成了指向大兴安岭的一幅扇面。
那一带的沙漠和草原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军队和坦克车辆。由于进攻突然,而且日军在这一方向上缺乏抗击的准备,所以当方面军转入作战行动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连敌人的防御工事也很少见到。
作战过程由此变得相当简单,只需T-34坦克冲上去给上几炮,或者机枪打几梭子。躲在工事里的日本兵不是被炮轰上天,就是被机枪扫死,能够侥幸跑出来的,也多数会被追上来的坦克碾成肉饼。
恶劣的自然条件可以说是苏军所必须面对的唯一大敌。这里有的是一遇刮风就像火山喷发那样烟尘滚滚的沙丘,有的是坎坷不平的盐碱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战前,连熟悉远东地形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难以提供相应的地图,远东制图机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为指挥员制作出必要的地理资料。
由于沿途判定方位比较困难,苏军对行军路线都用特制的路标加以标志,山丘和高地上则专门设置从远处就可以辨认的方位标志,夜间还会放上灯标。
人在戈壁滩上行走,最重要的是还得有水,尤其苏军是在烈日当空的情况下实施高强度行军,官兵普遍口干舌燥,平均过上五到十分钟就想喝一次水。
如同诺蒙坎战役一样,苏日两军一上来比拼的就不是谁更能打,而是谁的后勤补给能力更强。关东军在诺蒙坎时期不注重后勤补给,后来也基本上毫无改观,其后勤部队的士兵往往都是刚入伍的新兵,或即将退伍的老兵。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一般都不愿意做后勤主任参谋,因为那太不显眼,也太让人看不起了。
苏军则不然,他们一直把保障后勤看成是战胜敌军的一项重要因素,且从不放松对后勤干部的培养和训练。仅在1939年到1940年的两年间,苏联就新建了有关后勤方面的军事大学和军官学校。
从战备阶段起,苏联远东军就十分重视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之间的联系及平衡问题。为了解决可能遇到的缺水问题,从6月10日到8月8日,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工程兵总共构筑了1194口水井,修复水井322口,其中仅在坦克集团军的集中和出发地域内,就挖了200多口水井,并准备了大量备用井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