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8/15页)
在一致方案中,相关内容被明确为:“针对苏联的进攻,从防卫出发,应不失时机地应战。”
一些激进的“北进派”认为“从防卫出发应战”过于消极,还不如“熟柿主义”。有人更是破口大骂:“这简直迂腐透顶。”可是实际上要通过这样的方案也不容易。
在大本营与政府的联络会议上,杉山因此遭到首相近卫、内相平沼、外相丰田等政府阁员的集中攻击。这个说“从防卫出发应战”乃是自明之理,弄个方案完全多余,那个说应战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能限定在遭受苏军空袭时。
内阁的这帮人个个口若悬河,牙如利剑,杉山左遮右挡,陷入了四面楚歌、穷于应付的境地。一位在议会上旁听的陆军部中佐在日记中记述道:“参谋总长当场出丑。”
好在近卫内阁对一致方案的看法基本和海军相似,认为这仅仅是个形式,翻不出多大的浪,所以方案最后还是未加任何修改就通过了。
8月6日,天皇批准了一致方案,并以“大陆命”的形式予以公布。
参谋本部以为“大陆命”可以令进攻苏联柳暗花明,却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向被他们所不屑的政府内阁只轻轻一招,就让费尽周折鼓捣出来的“大陆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顶缺填陷
原来在“大陆命”推出的同时,近卫内阁也拟订了一个“对苏外交谈判纲要”。“纲要”要求苏方严守中立条约,在远东不给日本造成威胁,其中就包括“停止对蒋介石提供援助,停止对中国共产党下达抗日命令和提供援助”。作为对等条件,日方承诺会同样遵守中立条约。
在讨论“纲要”的联络会议上,丰田提出,只要苏联遵守中立条约,日本也没有理由随意去攻打苏联。与会的陆军负责人一时无法表示反对,加上“纲要”中的各项条款都对日本有利,使得“纲要”非常顺利地在会上得以通过。
“纲要”通过的第二天,外相丰田即召见苏联驻日大使,明确告知对方:“日本将忠实地履行中立条约中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参谋本部完全没提防内阁还有这一手。苏联既然已经得到了日本的底线和保证,它又岂能在跟德国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来踏雷区?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命”不是多余吗?
至于陆军方面,既然在联络会议上已同意“不无缘无故地发动对苏战争”的原则,如果还要在私底下再搞一些小动作,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很难通过。
终日打雀儿,却也有被老鸦鹐了眼的时候,参谋本部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企图依据“大陆命”来擦枪走火的想法只能被束之高阁。
“涩柿主义”是没戏唱了,“熟柿主义”还有希望吗?苏德前线传来的消息再次给“北进派”泼来一盆冷水:在苏联红军的顽强阻击下,德国人已差不多止步不前了。与此同时,苏联远东军也一直未大量西调,所谓出兵苏联的“适当时机”始终无法出现。
参谋本部判断,德苏战争年内肯定无法结束。尽管他们制订过时间表,要在9月上旬进攻苏联,也曾誓言“不管德苏战争进展如何,都要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内,解决北方领土”,可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死心了。
8月9日,参谋本部决定:“在本年内对苏联不行使武力,无论德苏战争如何,日本将专心致力于南方。”
参谋本部从此一心一意专注于南方战线,也就是采取陆军省的方针。这一改变标志着“南进派”的主张已全面压倒“北进派”,日本海陆军都开始积极筹备向太平洋地区发动进攻。在当时通过的“帝国陆军作战要纲”中,就有这么一条:“对南方以11月末为目标,完成对英美的战备。”
在此之前,“关特演”一直在加快推进当中。经过接连两次大规模动员,大批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预备役青壮年被征召入伍。这些新兵大部分被编入了关东军。满铁负责部队的运输,前后总共连续运了四十二天,单是满铁的牡丹江铁道局,每天到达的军用列车就有四十列之多。在中国东北的铁路车站、海港码头上,一时之间,到处都拥挤着刚刚入伍的日本兵。
在诺蒙坎战役时期,关东军只拥有两个直辖师团,诺蒙坎战役结束后不久,更是仅剩一个驻扎师团(重组后的第二十三师团)和六个独立守备大队。“关特演”使得关东军迅速膨胀起来,仅直辖师团就增加到十三个,其中多为番号在一百以内的甲种师团,再加上独立守备队、国境守备队和其他特种配属部队,总兵力共计七十万,占当时日本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这是关东军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心肥了之后,气焰通常也会跟着一道涨。曾经在诺蒙坎战役中输得一塌糊涂的关东军声言,如果让他们“对付北方敌人”,完全有把握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