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7/15页)

这是怎么说的呢?一帮“北进派”都被挫伤得不轻。在参谋本部“秘密战争日志”的字里行间,也逐渐出现一些充满悲观情绪的描述。有的埋怨德军不给力,“德苏战争的推移缺乏明快,有如东京的夏雨连绵不绝”。有的对苏军的抵抗能力感到吃惊,“斯大林政权的强韧性与预期相反,至少德军不打到最后,这场战争就不会结束”。

到7月底,连叫嚷得最凶的田中都改变了腔调,承认德军推进缓慢以及苏军抵抗十分顽强。

在参谋总长杉山进宫晋谒时,天皇满脸阴云地撂下一句:“‘关特演’给各国带来不良影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日本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困难。”

他还对杉山说:“苏联远东军的西调不是越来越少了吗?这样一来,日本就难办了!关东军的动员是否也停止为好?”

从参谋本部这方面来说,并不打算就此停止“关特演”。一者充实关东军的力量,乃是他们多年来的目标,“关特演”正好是一个机会,机会错过就找不回来了。二者,就算是南进与英美作战,充实关东军也没错,起码如果北方有动静,关东军还可立于不败之地。

御前会议的决定上有言:“北方问题在适当时机给予解决。”眼看“柿子”迟迟无法“成熟”,参谋本部只得另寻“适当时机”。

可不要乱来呀

杉山上奏天皇,提醒说日军大规模向中国东北运兵的举动,很有可能会被苏军看成是日军已经开战的表示,从而先发制人,提前向日本发起进攻,特别是出动空军对日本进行空袭。

正常情况下,如果日本本土遭到空袭,日军战机完全可以不待钦命就实施反击和越境作战。杉山隐含的意思,其实是想让天皇给关东军的地面部队授权,让他们也可以像航空兵一样,不根据钦命就采取实质上的作战行动。

裕仁听后未做出任何明确表示,只是再三叮嘱:“可不要乱来呀!”

天皇不表态,可以认为是默许,也可以认为是不满或不同意。过去天皇对重大问题保持沉默时,一般都是不满的意思,加上他此前几次三番,话里话外,都显露出对陆军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杉山推测,天皇不同意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杉山固然老奸巨滑,然而天皇也称得上是“个头不大心里俏”,愣是不给对方一丝一毫见缝插针的机会。

“苏军先发制人”只是参谋本部为“适当时机”找出的一个由头。不料仅仅几天之后,关东军情报主任参谋甲谷悦雄中佐就给参谋本部打来专线保密电话,报告中苏东部边境的苏军已停止使用无线电通信。

无线电不会无缘无故地静默,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要动武的前奏。杉山这个乌鸦嘴!参谋本部收到报告后,简直把魂都惊散了。

到了晚上才证明是虚惊一场。原来这并不是苏军有意为之的军事行动,而是当天发生了太阳耀斑,电离层被激发后吸收短波,破坏了无线电通信,科技界称为“德林格尔现象”。

要说陆军的反应绝对算得上机智。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随后便给东京发来电报,询问苏军如果真的大举空袭,而他又来不及请示,关东军能不能“独断专行地发动进攻”。

接到这个电台,东京方面立即回电:“反击应以在国境线内为原则,中央希望关东军能慎重行事。”

关东军这边刚刚碰壁,那边参谋本部已跟捡到宝似的,伙同着陆军省有关负责人,连夜策划出“对苏态度案”,称如果苏联对日本发动大规模进攻,还是应不失时机地应战。

8月3日,陆军把这一方案送交海军,希望海军能予以支持。海军尤其是其核心的军令部,这时正沉浸在准备不惜与英美决一死战的亢奋当中,最怕的就是陆军突然玩弄花招,拿着海军的拳头打海军的眼,把日本的进攻箭头重新拉向北方。

收到方案后,海军还没怎么认真研究,就没头没脑地甩过来一句:“陆军的事由陆军自己去干,单独上奏,请求圣命。”

在参谋本部看来,能主动跟海军商量方案,乃是抬举对方的表示,不料居然被海军拿来垫了舌头,这真是岂有此理。作战部长田中听到后忍不住怒气攻心,大发雷霆。

关上房门,海军在内部抓紧时间对方案进行了一番推敲,终于弄清楚原来“对苏态度案”不是求战,只是应战,如果苏联不先出手,日本就不能出手。

吃了橄榄回过味来的海军开始后悔因此得罪陆军。毕竟在他们的盘算中,以后要跟英美作战,有些时候还是少不了陆军的配合。为此,他们又赔着笑脸,向陆军表示亲近,并在“对苏态度案”的基础上,与陆军共同制订出了陆海军一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