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0/15页)

这些抽走的步兵师有些就是原来的新编部队,只是经过训练,他们已经算是老部队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远东地区已成为培训新兵的一个基地。苏联在战后发布的一份军事文件中称:“对正在同德军作战的部队来说,远东是培养各种熟练干部的一所特殊大学。”

和上次一样,苏联还是一边抽调老部队,一边填充新编部队。经过补差,到1942年末,远东总兵力仍维持在七十五万人左右。

天自有安排处,不会着饿老鸦去吃草。一度被冰封的“熟柿主义”似乎又有了开启的可能,关东军的情绪也重新高涨起来。10月1日,他们组编了关东军总司令部,由山田乙三出任总司令官。总司令部内新设第五课,以秦彦三郎出任机关长,主要负责对苏联开展情报工作。

在总司令部的作战室里,连对苏蒙军发动攻击的路线、作战态势图都描绘好了。第五课的工作之一,也是准备在关东军占领西伯利亚后,处理可能面临的经济、治安等问题。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苏德战场,就等那里的柿子掉下来,好一齐动手。可是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还是想多了。

至9月底,德军一直打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但随后就遇到了补给线过长所导致的补给困难,严寒的气候更令他们伤透脑筋。

借助于“冬将军”的发威以及从远东增加的大量兵援,苏军终于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1943年1月31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灭,苏德战场的局势得以根本扭转。

以这次胜利为起点,苏军开始发动反攻,一路向西推进。由于战局好转,远东这所训练新兵的“特殊大学”的压力也逐渐减轻。1943年上半年,苏联从远东调往西线的部队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其主要作用也已不是救急,而是扩大战果。比如派更多骑兵到西线,为的就是利用骑兵快速奔跑的能力,追歼正在败退的德军。

到同年下半年,苏军把成批兵力调往西线的情况就几乎再也看不到了。这一切都昭示着,“熟柿主义”里的柿子已没有成熟的可能。

曾经侥幸得手的冒险家们没有一个能跳得出天罗地网。在太平洋战场,日军也从初期的节节胜利中滑落下来,开始露出原形。1942年6月,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遭遇惨败,从此一蹶不振。

在此后的瓜岛战役中,日本陆军也被打了个稀里哗啦。第七师团第二十八联队是参加过诺蒙坎战役的部队,结果其遭遇比诺蒙坎时还要惨,首轮就差点被美军全歼。1943年2月,以日军撤出瓜达尔卡纳尔岛为标志,美军终于转入了战略反攻。

关东军是一个庞大的兵源仓库。处于如此困境之下,日军大本营当然不会再为了防备苏联而让这个仓库闲着,于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兵力抽调便开始了。

胆小如鼠

1943年10月,陆军省将关东军所属的第二方面军、第二军、机甲军司令部调往南方。当时为了填补由于第二方面军调出而出现的空额,大本营还下令新设了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但是第二军和机甲军司令部的空额都未能得到补充。

11月,又有八个单位以上的独立守备队、特种配属部队被调往南方战线,而且全部是有借无还,有抽无补。

关东军和南方陆军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自无扣住兵力不放之理。可是兵力如此抽法,以后该如何对付苏联远东军呢?

关东军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保持沉静。”这一口号的基本含义是,不管如何抽兵,关东军在表面上仍要装出强大的样子,不能暴露自己的弱点,同时要谨慎从事,别说不能刺激对方,就算是受到对方的刺激,“叔可忍婶不可忍”的时候也得强迫自己一忍再忍。

所幸苏联暂时还没有想挑事的打算。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针对英美希望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的要求,斯大林表示了委婉的拒绝。他认为,苏联远东军的现有兵力用于防守是足够的,但如果要发动攻势,则必须把现有兵力再增加三倍,而后者只有在迫使德国投降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斯大林并不会真的等到德国投降,才考虑对日开战。1944年6月上旬,英美盟军在诺曼底成功实施登陆,从而开辟出了欧洲第二战场。第二战场开辟后,苏军很快越过国境线,杀入了东欧。从这时候起,苏联从远东运往西线的兵力逐渐减少,调到远东的兵力开始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了美军手里。日军接连丢失了塞班岛、关岛等岛屿,菲律宾也岌岌可危。如此紧张的局势,使得日军大本营抽兵的手都不敢停,关东军又有几个精锐师团先后被调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