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5/15页)
性急的田中以此为由,只身跑到陆相官邸,和陆相东条英机一对一地喝起了老酒,以便劝说他对军队动员予以支持。东条果然和真田等人不同,对田中的话颇能听得进去。
经过东条的说合,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达成一致,确定以战前训练的名义进行局部动员。这就是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关特演”。
假如与苏联爆发战争,日本最为忌惮的是苏军轰炸机对其本土进行轰炸。当时日本本土的防空力量极为薄弱,参谋本部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晚上有十几架,白天有二三十架苏军轰炸机,各对东京进行几个回合轰炸的话,那么东京将会化为一片灰烬。

正在进行春季训练的关东军士兵。“关特演”的实质是以此为掩护,对关东军进行大规模的兵员扩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关特演”的名义下,统管指挥本土防空的防卫总司令部应运而生。
1936年,陆军中的一部分青年军官曾发动政变,对首相官邸发动袭击,还杀害了一批大臣。政变的第二天,天皇裕仁就下令予以镇压,这就是“二二六事件”。自此以后,裕仁一直竭力加强对陆军的控制,如今听说陆军又要成立一个新的作战指挥机关,心里马上就有了阴影。
7月3日,他问参谋总长杉山元:“现在是否需要特别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对外部的影响如何?望慎重考虑。”
杉山元赶紧将成立防卫总司令部的理由阐述了一遍。既然如此,裕仁也不便予以阻止,但是他又说:“这一机构的成立不公布吧,不对外公布吧。”
为什么不对外公布呢?裕仁的担心是:“这一机构成立之后,是否会乱用职权呢?陆军过去往往为所欲为,这一点需特别慎重。”
杉山元代表的就是陆军。他从皇宫出来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不由得对着作战部长田中喟然长叹:“由此可见,自‘二二六事件’后,天皇对陆军是多么不信任啊!”
还敢不加以戒备吗
天皇的态度固然让人不爽,可毕竟也没有加以反对,这就不错了。7月7日,东条和杉山就军队动员一事正式上奏天皇,请其允诺。
当天正值七七事变爆发四周年纪念日,明治神宫举行了“祈祷圣战早日结束”活动,许多送夫送子上侵华战争前线的人都来到神宫,踏着石子路进行祈祷。
眼看着杉山承诺的两个月就可以结束的战争,拖到了四年还不止,天皇裕仁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以至于一提军队动员就皱眉头。当着两位陆军大佬的面,他显得很不放心地说:“这里也增兵,那里也增兵,就没有重点了。兵力过于分散不太好,而且兵力增强的结果,关东军更会乱插手了。”
裕仁内心不想增兵,更不想关东军翅膀长硬后不听使唤。可是从诺蒙坎战役的结果来看,如果不增兵,一旦对苏开战,关东军现有的兵力根本就做不成什么事。
思虑再三,天皇还是答应了陆军的要求。至此,“关特演”的一切必要手续都办完了。
就在日本军部下达第一次动员令之际,被派往德、意进行考察的军事代表团回到了日本。这个代表团以山下奉文为首。山下在谈到德苏战争的形势时,认为德国占绝对优势,并且还打着手势说:“柿子虽然是涩的,但还是把它摇下来为好。”
据说,在场的东条小声说了一句:“我能充分理解。”之后就转身走开了。
除山下外,日本驻苏使馆的预备役中将建川美次也说:“莫斯科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去过德国,一个常驻苏联,他们说的话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具分量。参谋本部于是认定,苏联不可避免地要由远东向西线增兵,进攻苏联迫在眉睫。就连一向主张南进的海军都开始为对苏战争做准备,专门成立了第五舰队。
苏德战争开始时,德苏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也好,日苏签署的中立条约也罢,都没有过期,一方进攻另一方按道理是违约的。可是国际条约这东西,实际上也是防君子难防小人,而德、日、苏这三个国家哪一个也称不上君子。
互不侵犯条约尚且可以说撕毁就撕毁,比它低一个档次的中立条约就更加不保险了,何况签约方还是德国的轴心伙伴。德苏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下午,苏联远东军就在伪满东部边界上忙碌起来,他们动手把原本间隔达数百米,分散孤立的碉堡连接成了碉堡群,以进一步加强防御阵地。
此后,苏联驻日大使每隔十天就要拜访外相松冈一次,质问他日本到底能否遵守中立条约。
松冈是日苏中立条约的促成者,但他同时也是对苏开战的积极支持者——当初面对斯大林勒索时的应承有多爽快,如今咬牙切齿的表情也就有多难看。到第三次会见苏联大使时,松冈干脆说:“我认为,日苏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行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