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4/15页)
松冈要选择跟着德国,毫无疑问就是要与美国为敌。近卫觉得这种想法和做法简直太傻了:德国人吃馒头,我们帮他烧火?
在政府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的同时,军部内部“北进派”和“南进派”之间的争论也又一次加剧。
“北进派”采取类似于松冈的立场,主张不要管什么中立条约不中立条约,苏德开战就意味着北方苏联力量的削弱,此时应该趁机北上,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以消除隐患。
“南进派”说苏德开战的确是一个机会,不过不是夹击苏联的机会,而是能够从苏联的沉重压力下脱身的机会。
此时为了阻止日本继续南下,美国已率先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英国和其他在南洋拥有殖民地的西方国家也紧随其后,共同形成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包围。“南进派”认为,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让苏联无暇分身,日本正好可以大胆南进,以便从东南亚取得石油、钢铁等战争物资,打破外界的经济封锁。
“南进派”在日本海陆军尤其海军中占据了上风。各方一致同意加快南进步伐,由越南北部开始入侵越南南部。尽管知道美国人对此会不高兴,但是他们认为,打仗是打仗,谈判是谈判,不会对日美谈判有任何影响。
6月24日,日军大本营综合各方意见,发布了由陆海军共同拟订的“帝国国策纲要”。“纲要”主要坚持“南进”,但也没有放弃“北进”,更准确一点的说法是,日本想用更讨巧更投机的办法来实施“北进”。
松冈和“北进派”说要与德国相呼应,立刻参加对苏作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好像柿子还是涩的就要打下来吃,因此称作“涩柿主义”。
涩了的柿子好吃吗?当然不会好吃。“纲要”就此提出,不如坐山观虎斗,在德国打得苏联无力招架时再发动对苏的致命一击。
与“涩柿主义”的喻意相比,这就好像等待柿子成熟以后自动掉下来再吃一样,所以命名为“熟柿主义”。
关特演
柿子何时成熟得有一个客观标准。6月26日,参谋本部制定出了对苏战争的开战原则:估计到8月上中旬,由于德苏战争的牵制,苏联在远东的地面部队会削减一半,空军以及其他特种作战部队可望削减三分之一,这样,到9月上旬,即可对苏联动用武力。
在参谋本部内,对苏作战最积极的是作战部。他们进行了一项测算,经过测算,发现关东军届时至少要扩充到二十个至二十五个师团,才可以对苏联远东红军保持两倍的战斗力优势。
调集这么多部队到中国东北,需要进行大规模动员和运输,没个六七十天的时间进行准备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个理由,作战部主张从“国策纲要”发表之日起,就对拟调部队进行动员和集中运输。
然而这只是作战部一厢情愿的想法。陆军省的一些官员仍然反对扩充关东军,这些人坚持彻底的“熟柿主义”,也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到亲眼看着老毛子疲软下去的那一刻,一个兵都不能轻动。
要动员部队,就无法绕开陆军省,尤其是陆军省里负责基本动员的军事课。由于德国政府已两次要求日本夹攻苏联,作战部长田中新一开始显得有些急不可耐。6月29日,他叫来陆军省军事课长真田稂一,对真田大声嚷道:“马上实施真正的动员!”喊声之大,连隔壁房间里的人都能听见。
田中以为他的威风很大,气势很足,可人家真田也不是吃素的:你凶是吧?我不睬你,看你怎么去动员。
真田的强硬态度不是没有道理。德军虽然趁苏联不备,得以迅速歼灭对方的防卫军,以怒涛汹涌之势突入苏联境内,但还不足以形成完全的压倒性优势,离判定胜负的阶段更是相距甚远。
另外一个出乎意料的情况是,自苏德开战以来,苏联远东部队一直没有向西线进行大量调动。截至6月28日,一共只调动了十几个飞行中队、一个机甲军和三个狙击师。
除了陆军省,从海军、政府到天皇,在对苏作战上也都不是很热衷,眼前的这些数据更强化了他们的这一认识。在7月2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天皇决定进攻越南南部,为此“不惜对英美一战”,对德苏战争则采取不介入的方针。
首相近卫一度非常害怕“北进派”的主张,会议开完他倒松了口气,说:“因为7月2日的决定,对北方已经不担心了。”
与军部只将美日谈判当成一种手段不同,近卫内心是希望谈判能成功的。他还很天真地认为,只要谈判取得成功,军部方面他自有办法进行控制。
御前会议在肯定南进的同时,为了安抚“北进派”,又特地做出了一个补充决定:“北方问题在适当时机给予解决。”这实际上就是给“熟柿主义”留下了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