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3/15页)

正是松冈一手促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此后他便开始跑苏联这条线。1941年3月下旬,松冈在访欧途中经过莫斯科,借此机会与苏联洽商,提出签订一个与德苏之间相仿的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苏联却提议以中立条约代替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要价很高。

松冈一时觉得难以接受,便离开莫斯科去了柏林。他希望德国能够从中斡旋,劝说苏联与自己签约。不料德国不但不愿意帮忙,还对日苏缔约表示极力反对。

当初德国为了把日本拉入三国同盟,才信口说了一番大话。其实希特勒根本不愿意日苏靠得过近,因为在他的计划中,德国下一个要攻击的对象不是英国,而恰恰就是苏联。

松冈狗咬尿脬空欢喜,怏怏地踏上了回国旅程。再次路过莫斯科时,他想想不甘心,于是又向苏联提出了签约的要求。苏联仍坚持原议,即不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但可缔结中立条约,条件是日本必须把在库页岛获得的石油、煤炭权益交给苏联。

常言道,提姻亲如救火。松冈原先觉得要价高,是以为德国人还会替他斡旋。现在德国做了甩手掌柜,他没了后路,便反而觉得可以接受了。

1941年4月13日,日苏双方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立条约。按照条约规定,假如发生苏德战争,日本必须保持中立,而如果爆发日美战争,则苏联也要保持中立。

在中立条约签订之前,斯大林已经得到了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情报,并已从远东抽出一些兵力送到西部地区。毫无疑问,他最怕的就是在苏德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被迫两面作战。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比松冈傻乎乎地投怀送抱,更令斯大林为之兴奋了。

“日苏中立条约”签署现场,伏案签字者为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其背后站立者为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立于斯大林左首)。该条约签订后的直接受害国是中国,中国从此失去了苏联的官方援助,进入了抗战中最孤立无援、艰苦卓绝的阶段。

在条约签订之后举行的宴会上,斯大林对日本大使馆海军武官说:“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放心地向南面推进了吧。”接着,在松冈即将从莫斯科启程回国的时候,他又突然出现在车站上为其送行,并且一边拥抱松冈,一边高兴地说了一句:“我也是亚洲人!”

熟柿主义

时事如棋局局新,在松冈访欧的阶段,欧洲形势已与三国同盟时期大为不同。

按照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规定,德国在巴尔干方面只有经济利益,没有政治权力,但是自德国发动闪电战后,巴尔干各国都相继加入德日意三国同盟,参加了所谓的轴心国阵营。

斯大林对巴尔干也有想法,希特勒这么做当然让他难以容忍。为了抵制德国在巴尔干的行动,苏联开始在苏德边境集结大军,同时对巴尔干的民族运动提供援助。

事实证明,巴尔干这个“一战的火药桶”绝非浪得虚名。到1941年春,德苏国境双方兵马云集、大战一触即发的消息已经见诸报端。

斯大林虽然调兵遣将,做好了应战的准备,不过他仰仗着与德国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并不认为德国会说打就打。苏联间谍佐尔格曾用无线电向莫斯科发来绝密情报,告知“德军即将发动进攻”,并断定进攻时间在6月20日左右,但还是被斯大林给忽略了。

6月22日,在事先未提出任何外交要求或最后通牒的情况下,德国采取它最为得意的闪电战方式,越过东部边界,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时间与佐尔格情报中所说的基本一致。

战争爆发时,松冈正在歌舞伎剧场举行观剧会,以欢迎到访的汪精卫。听到报告后,他立刻离开会场,进宫晋谒天皇。在报告苏德开战的消息后,他向天皇建议:“日本这时也许有必要与德国采取共同行动。”

松冈虽然促成了“日苏中立条约”,但他与军部一样,相信德国能够大胜,也因此主张日本应以三国同盟作为外交基础。简单点说,就是德国若跟苏联交好,那日本也犯不着得罪对方,而倘若德苏干架,则日本就要毫不犹豫地跟着德国人一道群殴老毛子。

天皇马上召见首相近卫。近卫说松冈的建议只是他个人的私见,他的内阁仍然遵守中立条约,不会骤然卷入战争中去。天皇听后这才松了口气。

当初缔结三国同盟时,近卫也是负责人和支持者,不过他不像松冈那样把三国同盟看得那么重,在他的概念中,缔约仅仅是个手段而已——德国人要是讲信用,真把日本当伙伴,为什么进攻苏联前事先不知会一声?

近卫和松冈的分歧,直接影响到了美日谈判。当时美国已公开宣布欧洲及美国西海岸是美国国防的前线,英国本土是前哨战,这实际上已把美国置于宣战参战的状态。也因此,美国方面想通过谈判使日本明确表态,即一旦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日本究竟站在哪一方,是中立还是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