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2/15页)

斯大林会谈中完全撕下了与美英谈判时装绅士的一面,整个人都表现得十分狰狞可怕。谈判刚刚开始,他就把“雅尔塔密约”的文件往宋子文面前狠狠一掷,态度盛气凌人:“你看过这东西没有?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

实际上,中苏当时对“雅尔塔密约”就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维持外蒙现状”,苏方的理解是承认外蒙古独立,中方的理解则是,外蒙古虽然已经事实独立,而且那里只驻有苏军,没有中国军队,但在法律上,中国仍应作为外蒙古的宗主国。此外,在中蒙边界的划定、对旅顺港的管理、东北铁路的使用等问题上,双方也有较大分歧。

谈判进入了十分艰苦的阶段,中方代表反复讨价还价,也做出了一些重大让步,但始终没法满足苏联的要求。

在此期间,日本参谋本部也得到了苏联将对日宣战的情报。他们并不怀疑苏联会对日宣战这一点,所抱有疑问的主要是“三个月之后”这个时间——不可能这么快吧,“熟柿主义”让我们等了多久?

日本人由己及彼,猜测苏联可能会在日军被美军打到“瓜熟蒂落,不堪一击”的时候再对日宣战,而不会正好在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之内。

宣战的时间待定,但苏联正在一步步将日本向墙角处挤压,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不久,苏联即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将部署在欧洲的军队大批运往远东。据参谋本部侦察,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兵车每天至少有十列。

4月5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通知驻苏大使佐藤,称苏联将不延长“日苏中立条约”。

中立条约于1941年4月签订,该条约的有效期为五年,如果不延长,条约就将在一年后失效。参谋本部认为,这是斯大林继指责日本为侵略国后,准备对日参战的第二个步骤。

5月8日,德国终于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苏联对日参战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从5月8日往后推三个月,就是8月。这是远东的雨季,其天气条件并不适合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仅仅为了一个雅尔塔会议的承诺,苏军真的会在这样的不良天气条件下发动进攻?而且准备上也来不及啊!

经过研究,日军大本营继续保留了先前的推测。他们认为苏军不太可能在三个月后乃至年内对日本发动进攻,不过在8、9月份之间完成作战准备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可以肯定,苏军已在为开战做准备,己方当然也不能含糊。5月30日,大本营命令关东军完全转入临战状态,同时拟订新的对苏作战要点,作为关东军备战的指导方针。

新要点相比于原要点又退了一步。它立足于日本本土决战,规定即使整个“满洲”放弃四分之三,关东军也要以持久战的方式,在中国东北与朝鲜交界的通化附近一带坚守。

梦是心头想

6月4日,刚刚上任不久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根据天皇的命令,专程赶到大连,向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传达要点,同时就战局问题与他们交换了意见。

山田赶快奉命行动起来。6月14日,他在位于长春(时称新京)的关东军总司令部召开了兵团长会议,敦促所属各部加紧备战。

改变作战部署,并不像在棋盘上摆棋子那么简单。多年来,关东军都是以进攻的姿态在中苏边境加强战备,突然要让他们把散布在“满洲国”东部、北部的部队撤到南部和西部,同时还要转移军需物资、重新修筑防守阵地,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最后一项,材料缺、人员缺,什么都缺,让总司令部备感焦虑和不安。

经过一番筹划,山田决定对原关东军筑城部予以加强和改编,重新组建成关东军建设团,然后以建设团为主,在通化一带进行城防构筑,重点是修建最后抵抗阵地的复廊工事。

从6月末开始,关东军又动员了三万伪满洲国军,强抓了一批劳工,试图加快进展。人是有了,但建筑材料还是不足,加上期限实在太短,所以一直到7月末,这些工程中的大部分仍停留于纸面计划。

相对而言,兵力配备要比军事工程来得方便。大本营通过由中国关内战场抽调、重新组建和动员等措施,使原本已近乎于空壳的关东军扩充至七十五万人,师团有二十四个。

不过这些新组建部队不管编制还是装备、素质都极差,里面居然还有十几万人没有枪,新兵则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太小。按照陆军省的评价,其战斗力尚不及以前精锐师团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以换算,那二十四个师团也仅相当于过去的八个半师团。有人称他们是“用竹枪武装起来的不堪一击的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