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3/15页)

与此同时,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劲旅被从西线调到东线。自5月起,苏联远东军的实力更呈直线上升之势,到7月末,关东军估计远东红军的总兵力与上一年相比,已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一百三十万人。部队全部进行了换装,装备有新式的T-34坦克和其他技术兵器。

二战结束后,一位苏军军官听到关东军的这个估计后,歪着头笑了:“(苏联远东军的兵力数量)实际上比关东军估计的还要多。”

7月17日,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美英苏三国举行首脑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布了《波茨坦宣言》。这个共同宣言劝告日本无条件投降,声明如不投降,将给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使日本本土完全毁灭。

由于苏联当时尚未公开对日宣战,所以未在宣言上签名,最后确定由三国共同发表,即美英中三国——中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讨论,但宣言发表前,已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

《波茨坦宣言》发表后,日军大本营对苏联的态势重新进行了研究。尽管中立条约还有一年的有效期,然而鉴于西伯利亚铁路的军事运输越来越活跃,大本营估计苏联完全有可能伺机参加宣言,也就是对日开战。

原本以为苏军在年内不太可能发动进攻,现在“综合军政方面情况来看,今年秋天苏联极有可能对日本采取行动”。

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国首脑,自左至右,分别为英国首相艾德礼、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也称“苏联总理”)斯大林。

秋天就要到9月份了,这说明大本营仍然不相信苏军会在8月份动手。他们认为过了雨季之后,天气较为干燥,那个时候更适合于苏军发动攻击。

相比于大本营,关东军的判断更为乐观。他们相信即便到了秋天,苏联的行动也只会限制于小打小闹,因为不等到11月,苏联远东军的后方部队不可能做到完全集结。

11月,中苏边境已经冰封雪冻,同样是不适宜于打仗。照此推演,苏军的大规模进攻非得等到第二年(1946年)春天开冻以后不可。

俗语道,梦是心头想。与其说这些都是关东军的推测,不如说是他们想要的推测更好。正如关东军参谋草地卓吾所言:“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苏联马上来打,我们真难以应付。倘若再过一段时间,(关东军)在编制、装备、训练上或有所改进。”

于是关东军的上上下下便只能心存侥幸:“但愿苏军在今冬以前不来打!”

日军大本营和关东军都不会想到,斯大林所设定的对日开战时间就在8月份,即他们估计的进攻准备期内。

烧着了的老房子

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杜鲁门在柏林接到了一份绝密电报:“确诊尚未完成,但结果满意且超出预计。”这是事先设置的暗语,表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已经试验成功。

苏联也正在加紧研制他们自己的原子弹,而且情报机构打听到了美国的进展程度。这就使得斯大林得以同时获悉了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

本来苏联对日宣战是以中苏签约作为先决条件的,斯大林本人曾多次强调这一点。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美国靠原子弹就能迫使日本投降,自然用不着苏联出兵了,如此一来,苏联在中苏谈判中也必然会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不得不决定提前开战。当天,他从波茨坦打电话到苏联远东军司令部,指名要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接听电话。

华西列夫斯基在苏德战争期间任苏军总参谋长。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时,他正作为远东苏军总指挥部的最高负责人,在远东秘密制订作战计划和进行作战准备。

在电话中,斯大林先是查问战役准备得怎么样,接着便征询对方的意见:能否提前十天完成战役准备。

在此之前,斯大林就曾要求华西列夫斯基想办法缩短准备期。当时华西列夫斯基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在不必把汽车调运到远东的情况下才能做到。

在与美国接洽后,美国同意像二战时那样支援大量汽车,并运至苏联的远东港口。这一难题这才得以迎刃而解。

现在斯大林还要缩短准备期,华西列夫斯基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招了。他向斯大林报告说,部队的集中以及一切必备物资的调运都不许可这样做。

战争自有战争的规律,经历过苏德战争的斯大林对此非常清楚,他只得同意了华西列夫斯基的意见。

另一方面,斯大林又竭力装作对原子弹的事情毫不知晓。会议期间,苏联军事代表安东诺夫上将仍然向英美盟国表示,苏联出兵的具体日期要视中苏谈判的具体日期而定,意思是希望美国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以迫使其接受谈判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