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1/15页)

一边在抽血,一边在补血,一边是谨小慎微,大气不敢稍喘,一边是我行我素,敢于也乐于制造出点麻烦。7月至8月,苏联红军两次深入中国东北境内的日军阵地,关东军都未做出任何强烈反应。

大本营在得悉消息后,还怕关东军憋不住跳出来,又打电报过来重申:“特别要坚持绝对不诉诸武力的方针,极力避免向这一方向调动兵力。”按照他们的指示,即便由国境警备队把守的后方高地被苏军占领,关东军也不能擅自反击。

想想三年前“关特演”的时候,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变着法都想找出一点对苏开战的理由,如今这帮人对苏联却连碰也不敢碰一碰,真的已经是胆小如鼠了。

7月13日,由中国内地起飞的美军轰炸机对鞍山炼钢厂进行了突袭。9月8日,又突袭了一次。关东军按捺不住,便打算出口气——借这个机会,让一直未对英美宣战的“满洲国”向英美宣战。

就这么一点近似于意淫的念头,大本营也以可能会给苏联造成过度刺激为由给否决了。

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大本营给关东军下达了“对苏作战要点”,提出要利用“满洲”地域辽阔的特点,阻止苏军的进攻。倘万不得已,也一定要在“满洲”东南部至北朝鲜一带进行长期坚持。

与以往的对苏作战计划相比,新的计划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其核心思想已经变成了“全面的持久战”。这样关东军就由进攻型转为了防御型。

正在检验步枪的日本女工。太平洋战争中后期,尽管日本动员了其国内的全部资源,但力不从心之状也已显露无遗。

就在关东军把自己缩成一团刺猬的时候,斯大林在对日开战方面又有了新的提法。10月,在同丘吉尔、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等人举行的会谈中,斯大林表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后,苏联将对日本发动进攻,条件是盟国必须提供足够的后勤物资,以及让苏联在中国获得相应权益。

以此作为背景,在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的这一天,斯大林发表公开演讲,直斥日本为侵略国。这是自太平洋战争以来,斯大林第一次做此表示。日本参谋本部研判认为,此举实际上是在为苏联对日作战合法化制造“前奏曲”。

面对苏联的咄咄逼人,关东军能做的除了装孙子,还是装孙子。从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关东军的部队已被调走大半,而且这些调走的部队大部分都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另外,关东军所贮备的军用物资有三分之一被调回国内,阿南、山下等一大批军事指挥官也都奉命离开了“满洲”。连内囊都空了,试问他们还能拿什么来跟人家斗?

牺牲小国

1945年1月,苏军从东,美英法盟军从西,对德军实施两面夹击,二战初期曾经不可一世的轴心国俨然已成十八层地狱的苦鬼。

眼看击败德国战败已经没有任何悬念,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晤,对一系列重大事宜进行协商,其中极为瞩目的一项议题就是对日作战问题。

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惨烈战况,令英美两国感到,如果没有苏联参战,要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非常困难。根据预测,在德国投降后,美军至少要拖上十八个月,才能结束在日本本土的战斗,而且还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在会上,罗斯福和丘吉尔正是基于缩短对日战争时间,“减少美国士兵生命与金钱之损失”的需要,竭力劝说斯大林尽快对日宣战。

早在几个月前的会谈中,斯大林就透露了他的计划。雅尔塔会议对此进行了确认,即以德国被彻底击败为起点,苏军将在三个月后加入对日作战。作为报偿,英美首脑同意了苏联提出的三个条件:维持外蒙现状;恢复日俄战争中日本所取得的中国权益;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割让给苏联。

从一战到二战,大国把小国拿出来议价并且牺牲小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战胜国,可是又都无一例外地被出卖了利益。由于这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益太大,会前除英美苏之外的其他国家对此都不甚知情,因此该部分内容也有“雅尔塔密约”之称。

“雅尔塔密约”还需要中国政府接受才可以最终成立,而蒋介石对其中侵害中国权益的条款自然是坚决反对。为了迫使蒋介石接受密约,斯大林一面让罗斯福做说客和施加压力,一面向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凡是苏军开进的地方(具体指东北),中国的行政机构都将由蒋介石建立。

斯大林实在是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蒋介石真正担心的东西了。在美苏双方的外交攻势下,除了对租借旅顺尚不能认可外,蒋介石已经基本默认了密约的全部条款。在中苏正式谈判之前,作为谈判代表的宋子文曾估计,谈判的主要困难只会集中在对旅顺港的租借问题上。可是他过于低估了斯大林对远东的胃口和谈判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