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4/15页)
可是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已经完全改变了美国政府的想法,即对日战争必须在苏联的帮助下才能取得胜利。有了这张新冒出来的“王牌”,杜鲁门顿时精神大振,在整个波茨坦会议召开期间,他所担心的主要问题,都不再是苏联是否出兵,而是德国赔款和如何控制东欧。
杜鲁门一直忍着不向苏联人透露他的秘密。直到7月24日会议快结束时,他才故意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走到苏联翻译面前:“请你告诉大元帅(指斯大林),我们已经制造出了威力很大的爆炸物,准备用来打日本,我们想用它来使战争结束。”
斯大林不动声色地回答说,他希望杜鲁门“会很好地利用它来对付日本”。
实际上,斯大林的内心早就急得像一座烧着了的老房子了。他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在美国投下原子弹后,远东已不再需要苏联出兵介入,那将意味着他在远东两手空空,无利可图。
斯大林对日开战的心情变得非常迫切。7月30日,《波茨坦宣言》发表后的第四天,华西列夫斯基被正式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自8月1日起,所有远东红军皆归他一体指挥。
一步步去寻死路
这时的日本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即要么向盟国无条件投降,要么承受毁灭性的军事打击,可是它却始终处于迷迷瞪瞪的状态。当然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美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这使他们对《波茨坦宣言》采取了漠视的态度,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说:“我认为这个宣告只是重复了《开罗宣言》,因此政府不必予以重视。”
军方认为苏军最早也要到9月份才会发动进攻,内阁和天皇更天真,居然还幻想得到斯大林的帮助,以苏联从中调停的方式,来与美国单独媾和。在天皇的建议下,日本政府向苏联提出,拟派近卫为特别代表赴莫斯科进行会谈。苏联外交部立即表示对近卫不予接待,并且说他们无法弄清日本所谓的和平建议条款。
吃了人家的闭门羹后,外相东乡还不甘心,仍打电话给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让他再努把力,“促使苏联热情对待特使”,并且一再提醒对方:“此事若是错过,可能铸成千年之恨。”
日本的选择,只应了那句老话“猪羊入屠户家,一步步去寻死路”。因为苏联对日本的求和表示,不仅装聋作哑,而且一个字都没有向英美中等盟国透露。盟国领袖们得出的印象就是,日本已经拒绝了《波茨坦宣言》。
杜鲁门认为:“现在没有选择余地。”第一批投弹目标得到批准。8月6日,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被投向广岛。
直到此时,日本政府仍没有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甚至铃木首相最初都不相信报告中所说的一枚炸弹会有多大的危害性。日本军部更是认定这种炸弹只是一种特异性炸弹,其效果并不如美方宣传的那样恐怖,“不足惧”。
倒是斯大林马上反应过来,判断在核武器的威慑下,日本很快就会投降。8月7日,美国向广岛投入原子弹的第二天,斯大林向华西列夫斯基下达了从8月9日开始对日作战的命令。
当华西列夫斯基接到命令时,苏联远东军在军事上仍未做好充分准备。除了高级指挥人员尚未完全到位外,人员物资也还在集结中。事实上,直到远东战役开始后好几天,运送士兵、飞机、车辆、燃料和其他重型武器的列车,仍然在沿着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地开往远东。
可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为了“不错过时机”,斯大林必须立即对日本开战。
莫斯科时间8月8日下午5点,求见一再遭拒的日本驻苏大使佐藤终于“有幸”被召至克里姆林宫会谈。佐藤走后,大使馆内的年轻人私下预测:假如今天的会谈时间较长,日苏关系还稍稍有保持的希望;若短时间结束,就一定要坏事。
5点半稍过一点,佐藤就结束会谈乘车返回使馆。从使馆到克里姆林宫之间的行程约需十分钟,也就是说真正的会谈过程只进行了二十分钟。
佐藤带回来的也果然是坏消息。在见面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只冷冰冰地向他朗读了宣战书:“苏联从明日即8月9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在中立条约尚未过期的情况下,苏联宣战的理由是“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宣言》”,苏联对日作战可以尽可能快地结束战争。佐藤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于是特意追问道:“所谓自8月9日起为进入战争状态的时间,是否意味着8月8日是和平状态,自9日起为战争状态?”莫洛托夫答道:“是这样的。”
苏联外交部最初通知佐藤会面的时间是下午8点,临时改到5点,是为了与苏联远东军的进攻时间相一致:莫斯科时间8月8日下午5点,相当于日本时间8月9日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