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6/28页)
首句中的“百战”,代指项羽自言的“身七十余战”;“休论”,意为不要说;“盖世功”,指项羽打败秦军主力所立下的盖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图”,即称霸天下的雄图;“空”,最终成空。
前二句非常有见地。作者认为,项羽不要夸自己身经七十余战,立下了灭秦的盖世之功,其实鸿门宴一结束,项羽的败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鸿门终宴”究竟是何意,是否与我提出的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政治幼稚的见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了鸿门宴是项羽一生的转折点,是项羽由胜至败,由强至弱的分水岭,这一观点还是非常有见地的。
“虞歌”,指《垓下歌》,因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项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业”即西楚霸王项羽的霸业;“销沈”,即毁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宫。
三、四两句说,项羽在垓下被围时,面对虞姬与孤灯,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听;西楚霸王的霸业,其实在项羽火烧秦宫的一把火中已经被焚毁了。
五、六两句说,古墙被夜露打湿,并且长满了深绿的秋藓,夕阳之下老树蒙上了寒霜。“藓碧”“霜含”,写出了日暮人非的沧桑之感。这两句是写景。作者在通篇论古中,插入两句写景之笔,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而且,两句所写是萧瑟悲凉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诗的凄美之情。
“英魂”,此指项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国的国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国重游之意。“忍听”,怎么忍心听;“大风”,指刘邦的《大风歌》。《大风歌》是刘邦战败项羽之后,平定黥布之乱后所作。此时,项羽已死八年。
七、八两句说,如果项羽的英魂还能重游彭城,怎么忍听对手刘邦在胜利之后唱的《大风歌》呢?
这首诗,题为《项羽庙》,实为感慨项羽一生犯的错误,一是未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二是不当一把火烧掉秦朝宫殿。这些错误,导致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本诗前四句亦叙亦论,后四句全在抒情,用凄美之景写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论。特别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项羽的英魂听到刘邦的《大风歌》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这种假想特别令人不忍卒读。
登广武冈汉高数项羽处
[明]顾大武
三面寒流数仞闪,两雄曾此话兴亡。
汉家事业由天幸,十罪空劳数项王。
首句写广武形胜。“三面寒流”,指广武三面临水;“数仞冈”,指广武之高。广武,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这是汉四年刘邦、项羽广武对话之处。“两雄”,指刘邦与项羽;“话兴亡”,指刘邦与项羽隔广武涧对话。《史记·高祖本纪》详细记载了这次对话的全过程:
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间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弒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因此,开篇两句先写今日广武的形胜,再交代此地为当年刘、项对话之地。
第三、四两句,“汉家事业”,指刘邦建汉;“天幸”,天意;“十罪”,即上文所引刘邦指责项羽的十条罪状;“空劳”,白白说教。这两句说,刘邦白白对项羽说了一番,项羽怎么能听懂这些道理呢?
此诗为中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类型,即作者以当年历史上的某个形胜之地为题,咏叹历史故事。
但是,这首诗所讲之理有失偏颇。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并非“天幸”,而是刘邦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特别是生存战略与发展战略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结果。此非“天幸”,而纯属人为。
题项羽庙
无名氏
羸秦久矣酷斯民,羽入关中又一秦。
父老莫嗟遗庙毁,咸阳三月是何人。
此诗为无名氏所作,明徐伯龄《蟫精雋》卷十收录此诗。
首句的“羸秦”即代指秦朝,因为秦皇羸姓;“酷斯民”指用残酷的刑法对待百姓;“久矣”二字最为精当。
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