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7/28页)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武臣曰)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上述四例,刘邦、陈胜、武臣都讲了一句共同的话:天下苦秦久矣!此正可作为“久矣酷斯民”的注释。
可见,秦末大起义时天下人都认为:暴秦给天下百姓带来的痛苦时间太长了!这种共同的认识是天下反秦之火迅速烧遍南北大地最根本的原因。本诗开篇就抓住这一点,指出秦朝的暴政给天下人带来了太多的痛苦。
第二句的“羽”指项羽;“又一秦”,指项羽如果称王关中则是又一个秦王。
也有的传本将“一”写作“火”,指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朝的宫殿。贏秦暴虐,尽失民心。项羽入关本应及时废除严苛的秦法,但是,项羽入关之后,不但没有改变秦朝的苛法,反而一把火烧掉了咸阳的秦宫,这种以暴制暴的办法,同样得不到关中父老之心。
第三、四两句扣题“项羽庙”,今天的项羽庙也巳损毁,令人欷戯。但是,当年放火烧咸阳秦宫三个月的又是谁呢?
这首诗别开生面,开篇即慨叹暴秦对百姓太残酷,项羽沿暴秦之路,最终自己也被迫自刎。如今项羽的庙宇也像当年被他烧毁的秦宫一样,毁掉了。
这首诗借咏项羽之庙慨叹项羽行暴政,最终败亡,如今,自己的庙宇也像当年被他所烧的秦宫一样毁掉了。全诗充满了世事沧桑之感,而在人事沧桑之中,作者又指出了项羽的残暴是他灭亡的主要原因。这种意见在古人咏叹项羽的诗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前文对此已有论述,不赘。
三、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大败,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不肯过乌江,一代伟业,戛然而止。但胜败乃兵家常事,忍辱负重,项羽能否东山再起?历史是否会重新书写?悲情英雄会不会再次成为盖世英雄?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咏史诗的特点是见解独特,本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句说打了胜仗与打了败仗是兵家难免之事,不必过于介意。“不期”,不易预料。
次句说能够忍受兵败的耻辱者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两句是对项羽不愿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再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批评。
第三、四两句点明:江东子弟多才俊之士,如果卷土重来,再整山河,胜败之事难以预料。
这首诗在歌咏项羽的诗歌中非常有名,因为它第一次提出项羽应当忍辱负重,东渡乌江,与刘邦再争天下。
乌江
[唐]孟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这是唐人孟迟咏叹项羽拒绝乌江亭长的劝告、自刎而死的一首诗。
首句的“中分”,指以长江为界,楚汉划江而治。此说是以《项羽本纪》中乌江亭长劝告项羽东渡乌江为由头。“遗策”,指前人留下来的策略。在项羽之前,中国并无划江而治的政治现实。所以,作者慨叹,以长江为界中分天下难道是因为前人没有这种先例?
次句,“百战”,泛指项羽一生所经历的七十多次战斗;“空劳”,指项羽与刘邦打了四年,最终是失败而终,因此,有“空劳”之说。“空劳”即白白劳累。“不逝骓”,源自项羽的《垓下歌》“时不利兮骓不逝”一句。此句说以长江为界中分楚汉并非是项羽不愿意,实在是因为四年战争已经耗尽了项羽军团的兵力,战争已经无法再打下去了。
第三、四两句的“大业”,指争夺天下的大业;“人事”,人为的努力。诗人认为:项羽与刘邦打了四年,经历无数次战斗,将士疲劳,连自己的千里马都已经跑不动了。因此,能否成就大业绝非人事所能决定,乌江亭长实在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此诗认为:项羽败局已定,乌江亭长让他东渡乌江以图东山再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这首诗,实际上与宋人王安石《乌江亭》的诗意相同。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是,孟迟是唐人,诗写于宋人王安石之前,因此,此诗之意当是诗人孟迟个人之见。王安石的《乌江亭》非常有名,而孟迟的这首诗则鲜为人知。我们不知道王安石是否参考了孟迟的诗意,但是,孟迟此诗在唐人咏项羽的诗中的确是一首非常有见解的诗。人们只看到了更有名气的王安石,却忘了首倡此议的孟迟,实属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