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5/28页)

俛仰君臣多愧色,岂唯无面见江东。

元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名作不多,此诗当是元代咏史诗中的佳作之一。

首联二句写项羽因为有过人的才气、神奇的相貌与神马,所以战功显赫。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杠鼎,才气过人。“过人才气”即用此典。“重瞳”,指项羽是重瞳子。所以,首句连用两个典故说明项羽才气过人,相貌特异。项羽有一宝马良驹,名“骓”,第二句写项羽曾多次骑此宝马立下战功。

第二联第一句“三户亡秦”,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典。此语出范增首见项梁时所言。“诸侯朝楚”,指巨鹿之战胜利之后,救赵诸将参拜项羽时的场面(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此联写项羽乘秦末大起义之势而起,巨鹿之战立下盖世之功,成为诸侯联军的总盟主。

第三联写项羽的过失。“孤忠”,范增是项羽唯一的谋士,故称为“孤忠”;“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头空白”,指范增的良谋不为项羽所用,此言不实。“扶义怀王”,指楚怀王心,他是项梁所立,被项羽所杀;“血尚红”,即指怀王心被杀一事。此联写了两件事,一是猜忌范增,二是擅杀义帝。诗人以少概多,写出了项羽败亡的原因。

第四联写项羽面对自己的臣民都应该感到惭愧,岂止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无面见江东”,用项羽之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此诗前三联,分写项羽战功、英雄、过失,最后一联,以批评项羽不仅愧对江东父老,也愧对自己西楚国的臣民作结。一首律诗,能够如此全面地评价项羽,且大都为中肯之言,实属不易。

项羽庙

[元]施钓

当日荥阳可灭刘,却缘不听范增谋。

徒劳百战争秦废,赢得千年笑楚猴。

父老江东能王我,故人垓下忍为侯。

骓兮不逝虞兮别,泪洒西风一剑愁。

咏史诗的高下在于诗人自己的史识。

先看首二句,作者认为:当年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就可以灭掉刘邦,只是因为没有听范增的话,才导致失败。此言差矣!荥阳对峙长达二十八个月,项羽两夺两失,虽然一直占着上风,但是始终未能打开西入关中的道路。范增在荥阳之战确实发挥了作用,那是刘邦在绝粮的情况下求和,项羽原打算答应,范增坚决反对,所以,项羽猛攻荥阳,刘邦大败而逃。但是,刘邦因为得到了韩信在赵国的精兵,很快就杀了回来,并无“可灭刘”的时机。作者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故妄言项羽不听范增之谋而失去杀刘之机,与史实不符。

第三、四句,“徒劳”,是白白辛苦;“百战”,形容战争之多,并非实指;“争秦鹿”,即秦失天下,刘、项争夺天下,故称之为“争秦鹿”。“笑楚猴”,用典。项羽分封完十八路诸侯后,打算带兵回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有一位说客劝项羽建都关中,项羽被说动了,但是,关中的秦宫已经被自己烧掉了,于是没有采纳这位说客的意见。这位说客出来之后,说了一句话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说,人家都说楚人是猴子戴帽像个人,其实并没有人的智慧——果然如此。项羽听说之后,就杀了这位说客。此诗以“笑楚猴”讲项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为人耻笑的名声。

第五、六句,“父老江东”,即江东父老;“王我”,立我为王,此用项羽对乌江亭长之言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五句写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第六句,“故人”,指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的吕马童。项羽看到吕马童之后,愿意成全“故人”,刎颈自杀,吕马童因得到项羽的头颅被刘邦封侯。所以,诗人通过“江东父老”与“故人”吕马童的对比,讥讽吕马童怎么忍心拿项羽的头作为自己晋升封侯的台阶呢?鄙视之情溢于言表。

这两句,一句写江东父老愿意帮我重整江河,一句写吕马童以项羽之头封侯。一褒一贬,对比极为鲜明,成为本诗中最为出色的一联。

最后两句,用项羽《垓下歌》中“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写霸王别姬之痛苦。末尾用“泪洒西风一剑愁”作结,慨叹项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此诗乍一看,作者对项羽似有讥讽之意;但细细品味,实对项羽的败亡怀有深深的同情。

明贬实褒成为此诗一大特色。

项羽庙

[明]曾柴

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终宴伯图空。

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销沈一炬中。

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