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8/28页)
过乌江题项羽庙
[唐]李山甫
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渐见渡江船。
平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此诗以项羽不渡乌江、自刎而亡为论诗中心。
首二句言,成(为王)败(为虏)皆属偶然,为什么要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坚决不渡乌江呢?
末二句言,难道以长江为界、平分天下还不够,非要自刎而死,让后人为项羽庙烧几张纸钱?
李山甫在唐代诗人中是一位以论史诗著称的诗人,但是,他的这首诗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巨大局限。
第一为虏为王尽偶然即有失误。成败固然有偶然性因素,但是,刘胜项败却存在着诸多的历史必然。此中原因,前面已讲过,不赘述。
第二,“有何惭见渡江船”一句亦有误。项羽是一个有荣辱观的人,他之所以不愿意一人渡江,就是因为他“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作者不理解项羽的羞惭之心,指责项羽“有何惭见渡江船”,显然不妥当。
第三,项羽并不是嫌“平分天下”少而不渡江,而是不愿东渡乌江再连累江东百姓。作者认为项羽是嫌平分天下为少,实在是不解项羽之心。
此诗如上篇一样,是一篇误读项羽的诗作。人生一世,最忌为世人所误读,不仅活着的人会被误读,而且,死去的历史人物也大量被人误读。这并非是一个独特的现象,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是针对晚唐杜牧的诗有感而发。杜牧认为:项羽应当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再与刘邦争夺天下。
此诗开篇即言“百战疲劳壮士哀”,意为项羽的士兵跟随项羽转战七年(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已经是疲急不堪,丧失了战斗力。
次句认为,垓下一战,败局已定,项羽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东山再起只是诗人杜牧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末尾两句更为惊警:江东子弟已经不可能像当年跟随项羽渡江而西一样,再追随项羽重整山河了!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项羽打算东渡乌江之时,乌江亭长曾劝项羽:江东地方虽然狭小,但是,它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之多;而且,江东父老还愿意扶持项羽为王。但是,王安石认为:即使项羽东渡乌江成功,江东子弟谁还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
如果把杜牧的观点与王安石的观点作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对项羽失败的认识远比杜牧更尖锐,也更中肯。
论史诗全在史识之高,此诗史识极高,堪称咏叹项羽之作的绝唱。
项羽
[元]尹廷高
多疑难逞拔山雄,失道阴陵计已穷。
更恐舣舟人见绐,不缘无面见江东。
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也是一个经常被人误读的英雄,此诗对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解读,即是误读项羽的一个特例。
首句,“多疑”二字,指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对忠实于自己的范增、钟离眛产生怀疑,导致范增离去,钟离眛不受信用;“拔山雄”,用《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典,极写项羽的勇武。在“拔山雄”之前诗人加上“难逞”二字,则作者对项羽的批评、惋惜之情顿生。
次句失道“阴陵”指项羽在阴陵迷失道路;“计已穷”,指阴陵迷路之后,项羽已经因为延误时间而无法摆脱被刘邦追兵追及的凶险,因此,失败已成必然。
第三、四两句则是对《史记·项羽本纪》的一种误读;“见绐”是被骗,指老农欺骗项羽,错指方向。“无面见江东”,指项羽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作者认为:项羽之所以不愿东渡乌江,不仅仅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更是因为害怕被乌江亭长所骗。此言差矣!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完全是不愿再连累江东父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诗人显然对项羽的为人并不太了解,这首诗对项羽不愿东渡乌江的论断是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