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3/28页)

第四句写到夜深了,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发出“是何楚人之多也”的惊叹。

项王

[宋]胡宏

快战焉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

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

胡宏这首诗从“读书”这一个方面总结了项羽失败的原因,立意不俗。

首句“快战”,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下面一段记载: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记载说:项羽于是率领军队到达东城,手下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杀项羽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项羽估计自己此次难于逃脱,于是对手下的二十八骑说:我起兵作战以来已经八年了,经历了七十多场战斗,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才称霸天下。今天最终困于此地,这实在是老天要我灭亡,而不是我不会作战。今天我要和你们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打胜对方三次:冲破包围,斩杀其将,砍掉汉军的军旗。

所谓“快战”其实就是痛痛快快打一仗。

“焉知”,怎知;“霸术”,称霸天下的方法;“疏”,粗疏。

此句说,项羽只知道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霸术太粗疏了。

第二句,“乌江亭”,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之处;“独欷嘘”,指项羽垓下突围之前所唱《垓下歌》。

第三句,“万人”,指项羽小时只愿学习的“万人敌”兵法;“三尺”,指三尺长剑,此指剑术。此句说,项羽出神入化的兵法与无人可挡的剑术都在此时失去了作用。

第四句,诗人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当年不愿读书。前人多喜用项羽没有建都关中、匹夫之勇等作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此诗别开生面,指出项羽自小不爱读书,不能接受先贤智慧是他最终败亡的主因。

读书明智且明理,项王未解此中理。九泉之下若有知,不知霸王作何想。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大诗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此诗为陆游评价项羽的名作。

首句,“八尺”,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一句;“千里骓”,源于“常幸从駿马名骓”,和“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数句。此句写项羽的雄姿,身高八尺,座下千里马。

次句“拔山”“扛鼎”皆写项羽力气之大。“拔山”,源自《该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扛鼎”源自“力能扛鼎”一句。此句写项羽的勇武。

第三句,范增,是项羽手下唯一的谋士,后因中陈平反间计离开项羽;“力尽无施”,是说范增无能为力。其实,范增的主要问题不是无力可施,而是有没有能力,可参看前文。此句写范增都无计可施了。

所以,才有第四句“路到乌江君自知”,意思是项羽只有到了乌江才知道自己已经是无路可走了。此句所言甚是。项羽垓下失败之后突围而去,肯定有东山再起之念,但是,到了乌江亭长让他渡江之时,他才知道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是不可能允许自己一人渡江活命的。此时项羽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绝境。

本诗前两句盛夸项羽的勇武,末尾二句反跌出项羽如此勇猛,最终却陷入困窘之中,对比鲜明,极为精当。

项羽里

[宋]林景熙

英雄盖世竟何为,故里凄凉越水涯。

百二势倾争逐废,八千兵散独乘骓。

计疏白璧孤臣去,泪落乌江后骑追。

遗庙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此诗为南宋诗人林景熙咏叹项羽的诗篇。

首二句,“英雄”指项羽;“盖世”,源自项羽《垓下歌》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故里”,指项羽的故居。这两句说,盖世英雄项羽最终落了个什么下场呢?他的故里今天已经一片萧条,分外凄凉。

第三、四两句,“百二”,指以二敌百的险要地势;“势倾”,用王安石《乌江亭》“中原一败势难回”句意,指项羽已经败得不可收拾了;“争逐鹿”,指刘邦、项羽逐鹿中原,鏖战四年。“八千兵”,指项羽赖以起家的八千子弟兵;“独乘骓”,指项羽一人率八百壮士突围而去,“骓”,源自项羽《垓下歌》中“时不利兮骓不逝”一句,指项羽日行千里的骏马。此二句说,项羽与刘邦争夺中原已经是无可挽回地失败了,连他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也都已经散去,只有他一个人突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