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1/28页)

最后两句,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听曲自低昂”,写自己听音乐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但是,谁还能记得霸王与虞姬当年的离别之苦?

这首诗咏叹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作者在诗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读项羽传该下事,三复而悲之,因作歌以附乐府。可见此诗是李纲在垓下之地读《项羽本纪》,因此,格外有感。全诗以悲情为主,自项羽人笔,归结到虞姬,一唱三叹,令人欷戯。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结局,岂不令人痛惜!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诗人的代表作家,但是,李清照的诗却一扫婉约之风,充满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风豪气。她的《夏日绝句》是历代咏叹项羽的诗作中极为有名的一首。

首句中的“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句说,人的一生,活着就应当像项羽一样做人中豪杰。

次句,“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此句讲,人死也要死得如鬼雄一样,豪气冲天。

第三、四两句说,人们之所以至今思念项羽,就是他不愿一人东渡乌江,而是与其随从力战而死。

李清照此诗,热烈歌颂项羽宁可自刎而死也不愿一人东渡乌江的豪情,批评南宋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完全不顾及北方百姓,抛弃中原河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其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此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活着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死了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

借古讽今,正气凛然。二十个字中连用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弊,因为诗人的豪情贯串其中,化解了连用三个典故造成的板滞。

项羽

[宋]刘克庄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诗人。

刘克庄这首诗并非全面评价项羽,而是紧紧抓住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细节展开议论,抒发感情。

第一句,“顿无”,立即就没有了;“英霸气”,即“霸气”。全句是说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气,似乎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句,“妇儿仁”,即“妇人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时,曾评价项羽有“妇人之仁”,于是,这一说法不胫而走,成为“定评”,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将项羽看做有“妇人之仁”的人。这一说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专论;但与本诗关联不大,姑且置而不论。

第三、四两句点出,听说汉王刘邦悬赏万金求购我的人头,我就赏给你这位故人吧。这两句话源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将宝马赠与乌江亭长后,步行与汉军交战,他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一回头,他看见了曾经是自己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刘邦的吕马童,于是,项羽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刘邦悬赏千金、封邑十万要我的人头,我做个人情给你吧!于是项羽自刎而死。

项羽这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无数后人的激赏。此时,项羽身受十几处伤,寡不敌众,必死无疑;但是,他将头颅赠与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吕马童对项羽来说是旧臣,是叛将,自然也是仇敌;但是,项羽面对追杀自己的旧日部下,却毫无怨恨,反而赠以头颅,以德报怨。这岂是小肚鸡肠之人所能做到的?这就叫人格魅力!所以,刘克庄用表面平静的语言叙述了这个悲壮的故事,但是,表面的平静之下充满了诗人对项羽的敬仰!

读项羽传

[元]张志合

逐度中原志未酬,息兵暂拟割鸿沟。

重瞳似舜终何益,三户亡羸谶亦休。

江左岂无秦父老,关中已属汉诸侯。

万人一剑都无用,怕见虞姬地下羞。

本诗首二句,“逐鹿中原”,写楚汉战争。“志未酬”,写项羽壮志未酬,最终失败。“息兵”,即议和。“割鸿沟”,指刘邦、项羽以鸿沟为界。这两句是写项羽逐鹿中原未得成功,最后划鸿沟为界,相安无事。

次二句,“重瞳”,指项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是“重瞳子”,即眼中有两个瞳仁。舜是重瞳子,因此,古人认为“重瞳子”是贵人之相。“终何益”,最终有什么用。“三户亡赢”,为时人俗语。范增第一次面见项梁时就曾说此言。诗中明用此典。“谶”,谶言,一种带有预见性的语言。这两句写项羽生有“重瞳子”,与舜一样生有异相;而且,楚地普遍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言。但是,项羽的“重瞳子”最终有何用,“三户亡秦”的谶言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