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第22/28页)

第五、六两句,“江左”,指江西、江北。“秦父老”,指秦地百姓。“汉诸侯”,指刘邦,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封刘邦为汉王,故称。这两句说,江北并非没有秦国百姓,但是,关中之地早已被汉王刘邦所有。

最后两句,“万人一剑”,指项羽自小不愿识字,也不愿学剑法,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但是,学会了“万人敌”的兵法还是败给了刘邦,所以诗中称“都无用”。“虞姬”,是追随项羽多年的宠姬,垓下之围时被迫与项羽分别。诗人认为:项羽恐怕羞于地下见到虞姬。虞姬跟随项羽多年,但是,在大难来临之际,项羽还是自己逃命,将虞姬一人扔下;地下如果见到虞姬,项羽又该说什么呢?

本诗结尾构思奇特,以项羽羞见虞姬结尾,出人意表。

项羽泣别图

[明]朱诚泳

手拂千金剑,灯前慷慨歌。

虞兮骓不逝,泣下复如何。

这是明代诗人朱诚泳为霸王别姬图所作的一首题画诗。由此可知,项羽泣别虞姬,在明代已经成为画家题材。

首句的“手拂千金剑”,写项羽别姬时的雄姿。次句“灯前慷慨歌”,写项羽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骓不逝”,化用项羽《该下歌》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两句为一句,写此时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凉心境。第四句“泣下复如何”,是作者对霸王别姬的评价:泪下又该如何呢?

诗人认为:项羽与虞姬的慷慨悲歌并不能挽回二人生离死别的悲剧,也不能挽回项羽的败局。“泣下”又该如何,即是此意。

这首题画诗前三句咏画面所画,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态度:明褒实贬。

二、千古漫漫说得失

大起大落,从政治权力的巅峰迅速跌入人生的最低谷,不得不自刎乌江,项羽的悲剧命运令人喟叹,其政治转折令人惋惜。项羽怎么了?是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探寻其政治失误的诗歌占了很大部分。历来追究得失的诗歌多如牛毛,但多针对一朝一代;集中探讨一人之政治得失的诗歌,以项羽为多。

项羽

[宋]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首句的“沛公”,指刘邦;“百万”,极写刘邦的兵力之多,实际上刘邦入关时仅有十万军队;“保咸阳”,指刘邦入关之后,在张良、樊哙的劝导下,对咸阳采取了保护性措施,没有对其实施报复性的屠杀,因而赢得了关中百姓的拥戴。

次句的“柔仁”,指刘邦采取的仁义之举;“暴强”,指项羽入关前坑杀二十万秦降军,入关后杀秦降王子婴,并将咸阳秦宫付之一炬;“伏”,战胜。全句说:自古以来,仁义之师总是能最终战胜残暴之军。意即仁义的刘邦最终战胜了残暴的项羽。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项羽垓下败亡之际唱的《垓下歌》;“君”,指项羽;“恨”,憾,遗憾。此句说:项王不必因为垓下兵败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遗憾。

第四句,“拔山”“盖世”,皆为项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气盖世”中的词语;“故应亡”,所以招致灭亡。此句言:正因为项羽认为自己力能拔山、气可盖世,武力强大,所以,必然灭亡。

这首诗立意独特。作者从“柔仁”与“暴强”人手,以仁义与残暴相对比,说明刘邦胜利和项羽败亡的必然性,显示了诗人的史识高明。

咏史

[宋]李光

项羽不听韩生之谋,背关怀楚亡征已见。汉王卒用张良计,致齐王信等会垓下。

入关不守旧山河,汉用张良作网罗。

垓下不知兵已合,夜深方讶楚人多。

此诗前有一小序:“项羽不听韩生之谋,背关怀楚亡征已见。汉王卒用张良计,致齐王信等会垓下。”

小序交代了两点:一是项羽背关怀楚,二是张良促成诸侯合围项羽。

第一、二两句,“入关”之“关”指函谷关,此句指责项羽未能建都关中,这是古人论项羽成败时非常普遍的观点。其实,以何地为都城,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但是,放弃关中,返回彭城确是项羽的败笔之一。特别是项羽选取彭城为西楚国国都的理由非常荒唐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认为自己富贵了如果不回故乡,就像一个人穿了一件好衣服夜晚走路,谁能看见?这种认识的落后实在令人感到可悲!“韩生”,即史书记载的“说者”,他曾劝项羽建都关中。作者误记,书为“韩生”。

第三句,写刘邦用张良之计调动韩信等人合围项羽。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项羽的后方受到极大威胁,再在荥阳与刘邦周旋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项羽才决定与刘邦议和东归。但是,韩信占了齐地之后,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刘邦先是非常愤怒,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劝解下,转变了态度,封韩信为齐王,还将大片土地划给韩信、彭越,诱使韩信等合围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