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13/16页)

对于曾国藩的意图,石达开很快便知晓了,但这位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的翼王,并没有立即选择与湘军交战,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撤掉湖口的守军。他要利用曾国藩急于求战的心理,为其扎一个大口袋。

咸丰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曾国藩命令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率领一百二十余艘轻便之船,从湖口深入鄱阳湖。石达开得到消息后,立即让罗大纲列阵将湖口堵塞,以断湘军的归路。深夜时分,罗大纲带领太平军火烧湘军战船,再加上岸边的士兵不断呼喊,虚张声势,造成了湘军水师极大的恐慌。太平军趁着湘军军心大乱,开始向其水师发起进攻,曾国藩在惊恐之下丢掉了自己的座船,最终败退九江。

曾国藩没有想到,这一战自己的水师居然被太平军打垮,仅剩下百余只战船,同时,九江江面上的湘军水师部队也被太平军肃清。石达开命令林启容坚守九江,然后自己带领主力部队乘胜西进,开始向湖北发动反攻。

应该说湖口之战让曾国藩重新恢复了理性,也让他认清自己打了几个胜仗,绝不意味着就可以轻易攻到南京,太平军当中还有石达开、罗大纲这样的强劲对手,更何况南京城里还有个统筹战略全局的杨秀清。因此,在水师部队损失殆尽的情况下,曾国藩决定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下不轻易与太平军接战。

曾国藩虽然有着自己的盘算,但形势并不能按照他的意志去转变。咸丰五年(1855)二月,东王杨秀清命令燕王秦日纲、“国宗”韦国俊、检点陈玉成再次进攻武昌。太平军攻势凌厉,驻守武昌的湖北巡抚陶恩培、知府多山等多名清朝大员阵亡。曾国藩看到太平军来势凶猛,稍作抵抗后便带领湘军退入南昌。咸丰皇帝闻听太平军第三次攻占武昌的消息后惊恐万分,立即以布政使胡林翼署湖北巡抚,道员李孟群署湖北按察使,并急令曾国藩立即进攻九江,以缓解武昌方面的压力。

曾国藩避战的算盘就此落空,先前他多次对咸丰皇帝的指令采取拖延之策,然而现在由于形势不同,他不能再以“水师被打残”为由而不执行皇帝陛下的命令,因为他知道由于太平军的肆虐,咸丰皇帝已经快要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自己再推拖不前,很可能会被皇帝陛下治罪。他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命令部将塔齐布率领陆军进攻九江,可是由于湘军仓促上阵,加上太平军守将林启容的固守,湘军在九江连吃了几个败仗,塔齐布因为久攻不下最终忧愤成疾而亡。

曾国藩不仅没能解皇帝陛下的燃眉之急,还在九江损失了一员心腹爱将,这让他备感郁闷。但是咸丰皇帝并不会理解曾国藩的苦衷,继续下令让他进攻崇阳,试图阻挡住太平军进入江西的步伐。可是由于曾国藩的消极,使得湘军在崇阳再次被太平军打败,而后一路进入江西势如破竹,攻占了八府五十余县。

气急之下的咸丰皇帝又让曾国藩协助湖北巡抚胡林翼进攻武昌。这一连串的反应和指挥,本身就是因为气急败坏而毫无章法,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咸丰六年(1856)三月,湘军将领罗泽南在武昌城下被太平军火炮击伤,不久后死去,曾国藩不得已退守南昌。他放眼四周援军无望,顿时心生哀叹:

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曾国藩明白眼下由于太平军肆虐,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事实上,远在北京城的咸丰皇帝日子同样不好过,因为当时遭遇惨败的不仅仅只有曾国藩的湘军,一直试图围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也重蹈着曾国藩的覆辙,甚至遭遇了灭顶之灾。

5. 南北大营覆灭

当太平军在武汉决定前往南京,并一路向东推进的时候,清朝的钦差大臣向荣便一直率军紧随其后。咸丰三年(1853)二月,向荣率军进至孝陵卫,建立起了围攻天京的江南大营。

二月二十五日(4月3日),直隶总督陈金绶、内阁学士胜保带领四千清军赶赴浦口。两天后,钦差大臣琦善也带领两千清军赶到浦口。三月九日(4月16日),琦善领军在扬州城外的雷塘集扎营,陈金绶、胜保在扬州城外帽儿墩扎营,建起了与向荣对应的江北大营。

当时,咸丰皇帝得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对江南军事防务进行了重新部署,调福州将军怡良为两江总督,署四川总督慧成转赴徐州一带堵防,谕令内阁学士许乃钊、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帮办向荣军务。最初在南京周围集结的清军共有四万人,后来又向江苏遣去的各省绿营及旗兵共计八万余人,围攻天京的清军部队总共达到十二万人。

由于那个时候太平天国北伐军已经到达北方,因此咸丰皇帝给清军的部署是:一方面要随时防御太平军北上;另一方面则是包围南京,伺机展开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