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15/16页)
咸丰皇帝得到消息后,发出上谕,对琦善围攻扬州那么长时间最后仅是得到一座空城,表示极为不满,将琦善、陈金绶等一干人革职留营效力。那段时期琦善虽然丢了职位,但毕竟还能利用自己的威望统领着江北大营的军务。
次年江北大营便发生了人事变化。咸丰四年(1854)二月,琦善领兵进攻瓜州,遭到了太平军的顽强抵抗,总兵瞿腾龙战死,琦善因为战事颇为不顺也身染重病,半年后死于军中。咸丰皇帝以前任江宁将军托明阿为钦差大臣,督办扬州军务。托明阿就这样成了江北大营的第二任主帅。
身为满洲旗人的托明阿,也算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历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将军等职。咸丰三年(1853)他奉命领军援救安徽滁州,堵截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后又尾追北伐军至河南、山西、直隶等地,因为作战负伤不得已解职休养。咸丰四年(1854)二月伤愈后,赴直隶僧格林沁军营帮办军务,奉命围攻阜城、东光、连镇,为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立下功劳。七月,托明阿被咸丰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后,就赶往扬州督办军务。咸丰皇帝特意下谕令,让他悉心筹划,与陈金绶等人全力配合镇压太平军,尤其要与江南大营的向荣经常联络,万万不可心存成见。
咸丰皇帝的谕令就如同一个预言,或许他对自己的臣子实在过于了解,所以才特意给托明阿下了这样一道谕令。后来的事实证明,托明阿仰仗自己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那点儿功劳,丝毫不把向荣等人放在眼里,不仅没和向荣建立联络,而且对自己驻守的扬州地区也疏于防备。
早在咸丰三年(1853)的时候,因为上海小刀会的起义,内阁学士许乃钊因在上海镇压不利而被革职处分,咸丰皇帝以吉尔杭阿署江苏巡抚。咸丰五年正月一日(1855年2月17日),吉尔杭阿在法军提督拉尼尔的协助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拿下了上海,小刀会领导人刘丽川带领贴身的二百名卫兵想要从虹桥突围,最终寡不敌众战死,小刀会起义被镇压下去。
咸丰皇帝随后让吉尔杭阿奔赴江南大营帮办军务,这样一来就为向荣增添了一些实力。可是好景不长,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咸丰皇帝不知出于什么意图,谕令吉尔杭阿移兵进攻镇江,试图切断镇江太平军守军与外界的联系。可是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看出其意图,立即增兵镇江,当时已经升任冬官正丞相的陈玉成带领先锋部队一举冲过清军防线,与镇江守将殿左五检点吴如孝会师,成功建立了与镇江之间的协防战线。
咸丰六年(1856)二月,秦日纲与镇江城内守军内外夹攻大败清军,焚毁营盘十六座。当时清军防线一片大乱,秦日纲乘胜东进,由金山连夜渡江进兵瓜州,并于次日拂晓时分,发起了对江北大营的驻防地扬州的进攻。
由于托明阿疏于防备,在太平军连续摧毁营垒一百二十余座后,清军依旧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当时清军闻风而逃,托明阿最后被太平军打得只剩下千余人,不得不退守秦家楼、蒋王庙一带。三月一日(4月5日),太平军成功占领扬州府,这也就意味着苦心建立的江北大营,由于托明阿的疏于防范,基本上已经处于瘫痪状态。
太平军似乎并不想就此收手,三月十二日(4月16日),燕王秦日纲、丞相陈玉成、副丞相李秀成等领兵占据浦口,清军总兵武庆惧战而退走六合,向荣立即派遣总兵张国梁渡江增援。然而张国梁行动实在过于缓慢,一直到四月二十四日(5月27日),太平军自瓜州渡过金山攻陷了黄泥州,而张国梁才刚刚走了一半的路。眼看江北大营即将不保,吉尔杭阿自九华山带兵赶来增援,但是由于仓促应战,于四月二十九日(6月1日)在镇江高资被太平军打败,吉尔杭阿也在战斗中阵亡。五月一日(6月3日),太平军一鼓作气连破清军镇江、九华山七十余座营盘,总兵虎嵩林败走丹阳。
扬州和镇江的失守,意味着清军江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攻破,这一切除了因为太平军作战英勇,更是托明阿疏于防备而引起的连锁反应。不过对于始终处在南北夹击状态下的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来讲,倒是缓解了一定的压力。
五月十二日(6月14日),秦日纲、陈玉成等人领军回到天京,不过他们并没有进城,而是屯营城东,将目标对准了江南大营。
东王杨秀清十分明白,清军江北大营的破灭,一定会对江南大营的向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他并没有让秦日纲等人入天京城进行修整,而是让他们在城东补充粮草兵马后,于五月十六日(6月18日)与回到天京的翼王石达开一起,向江南大营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