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12/16页)
曾国藩十分清楚皇帝陛下虽然重用了一些汉臣,但内心深处对汉族人还是十分忌惮。塔齐布虽然是自己的下属,但作为一个旗人,曾国藩知道塔齐布要比自己更受皇帝陛下的信任。如果自己不借重塔齐布旗人身份的优势,想要成功组建湘军几无可能,于是曾国藩便结纳塔齐布,而塔齐布也想依靠曾国藩发迹,于是双方名为上下级关系,实则犹如兄弟。
这次曾国藩靖港惨败,塔齐布决定要为曾国藩雪耻,于是他拼命表现自己,冒雨训练士兵,终于在咸丰四年(1854)四月初,带领湘军依靠洋枪洋炮在湘潭大败太平军,为曾国藩立下战功。
太平军在湘潭战败,影响了当时整个西征的战局,太平军由此被迫退出靖港,指挥湘潭作战的太平军将领林绍章被杨秀清革职,重新调回湖口协助守城。太平军被迫撤退转入守势,这就为曾国藩带来了战机。曾国藩终于看到了一雪前耻的机会,于是他在六月间指挥湘军水陆两师共计两万人进攻岳州,试图重新掌握湖南战局的主动权。
应该说曾国藩的确是有备而来,几场战役下来都让曾天养难以取胜,不得已只得退出岳州。后来还是因为石达开不断派出增援部队,太平军集中优势兵力,才将曾国藩的水师部队消灭了将近半数。而从当时岳州所处的地形来看,水师部队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国藩的水师部队暂时青黄不接,所以只能依靠洋枪洋炮。不过通过实战证明,塔齐布能用洋枪洋炮打败太平军,曾国藩也可以继续尝试。
于是当七月十八日(8月11日)曾天养带领三千士兵向塔齐布发起进攻后,曾国藩让塔齐布继续用洋枪洋炮猛烈轰击太平军。当时曾天养虽然已经六十高龄,但却不畏强敌只身冲入敌阵,想要直取塔齐布,却被塔齐布的部将黄明魁一剑刺中。虽然曾天养也回身刺伤黄明魁,但因为年事已高最终力竭阵亡。太平军士兵眼看主将阵亡,顿时军心大乱,最终被清军击溃,不得已向武昌退去。
曾国藩两次依靠洋枪洋炮打败了太平军,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西洋火器,在他给咸丰皇帝的奏报中,总结说湘潭、岳州之战,湘军之所以能够重新掌握湖南的有利战局,就是得益于洋枪洋炮的威力。咸丰皇帝得到曾国藩的奏报后,立即让两广总督叶明琛、广东巡抚柏贵选派善用火炮的将官归为曾国藩使用,同时继续购买洋枪洋炮交付湘军,希望曾国藩能够继续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大显身手。
在取得岳州大捷后,曾国藩一鼓作气地向武汉发起进攻。当时太平天国西征军镇守武汉的是统将“国宗”石凤魁,这个人虽然勇猛,但刚愎自用,对军事指挥一窍不通,最多算是个上阵杀敌的好手。石达开担心以石凤魁的能力不足以守住武汉,因此特派地官副丞相黄再兴前往武汉协助防守。但石凤魁认为黄再兴的到来可能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在黄再兴的援军还没到达时,便主动出击与曾国藩的湘军接战。当时太平天国西征军缺少湘军那样的洋枪洋炮,因此抵挡不住湘军的猛烈轰击,武汉不久后即宣告失守。
武汉失守意味着太平天国的天京失去了西面的屏障之地,虽然燕王秦日纲后来在田家镇设防死守,与湘军大战于半壁山,试图阻挡住曾国藩东进的步伐,但却中了湘军的火攻之计,损失了大小战船四千余只,不得已只能继续向后退守黄梅一带。
曾国藩正可谓是咸鱼翻身,不仅扭转了颓势,而且一路急速向东推进。在曾国藩看来,如果照这个进度前进,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打到南京城下。曾国藩当时颇为自信,他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报中写道:
“臣等一军,以肃清江面,直捣金陵为主。”
曾国藩俨然已经将攻取南京作为他的主要目标。但事实证明,他的自信显得有些过于轻率,因为此时真正的对手还没有正式出现在他面前,例如石达开和罗大纲。
武汉失守时,东王杨秀清命令翼王石达开和冬官正丞相率军增援。石达开深知与湘军交战,只能用计取胜而绝不能蛮干。当时为太平军制定的策略是:深挖沟,广修垒,坚壁清野以疲惫湘军,用争取主动的策略,重点消灭湘军的水师部队。为了尽可能地打击湘军水师,石达开让太平军每夜骚扰湘军水师,在岸上用火球、火箭抛掷敌船,并且在两岸设置千余人大声呼喊以虚张声势,致使湘军水师彻夜严防死守不敢怠慢,时间一长,湘军水师疲惫不堪。
石达开的侵扰水师策略,让曾国藩很是头疼。从地理位置来看,当时曾国藩已经远离了湖南老家,属于远征作战,因此曾国藩是耗不起的,于是他下令快速与太平军接战,尽快向南京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