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艰难之开端(第14/16页)
事实上向荣虽然驻扎在孝陵卫,也挡住了太平军向东发展的道路,但他的江南大营并无夺取南京的实力。他向咸丰皇帝报告说,以他目前的兵力,阻挡太平军尚且有些把握,但是南京城实在太大,如果围攻,实力还达不到。向荣的建议是,想要拿下南京必须智取,只有实现里应外合,才有机会成功。
通过和太平军的不断交手,向荣深刻认识到,如果想攻占南京,必须首先肃清长江上的太平军。为此,他从湖南征调了十四只炮船,自己又制造了十四只,并且筹集浙江的舰艇、外国货轮四十余只,共计大小战船七十余只,算是组建起了一支水师部队。咸丰皇帝为了支持向荣的水上作战,命令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广东招募商船北上,交付向荣使用,并让叶名琛尽可能地向外国人征用或租用火轮船,尽全力增强向荣水师的实力。可是即便这样,向荣的水师与太平军拥有九军以及万余艘战船的水师部队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咸丰皇帝已经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了,在叶名琛征调的火轮船刚刚到位后,他就急令向荣发动对南京的进攻。他在五月二十九日(7月5日)的谕令中有这样一段话:
……总之,若能迅克金陵,则汝功最大,前罪都无;若仍吃紧时巧为尝试,则汝之罪难宽,朕必杀汝。凛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咸丰皇帝当时已经心理失衡到什么程度,一个即将要对敌方的都城发起进攻的将领,居然承受着来自本方皇帝陛下施加的生命威胁,可想而知,向荣当时的心理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向荣已经没有其他道路可选,前方就算是万丈悬崖他也必须前行。因此他在六月二日(7月7日)接到咸丰皇帝的谕令后,立即挑选精兵三千余人,佯攻南京朝阳门,暗中向太平门发起进攻;次日又偷袭朝阳门,均被太平军击退。七月五日(8月9日),向荣又偷袭汉西门未成,次日进攻雨花台、朝阳门均被打败。七月二十二日(8月26日),署江宁将军苏布通阿和总兵秦定三督兵进攻雨花台,也被太平军击退。
八月十七日(9月19日),向荣改变策略,不再实行强攻,而是让士兵改装易服,冒充赶集人,挑着鸡鸭鱼肉等,混入神策门外的买卖街,拟定以放火为号,趁着早市人多之际,偷袭神策门外的太平军营垒。可是由于放火的士兵与进攻的士兵配合不默契,结果被城楼上的太平军发现,城上顿时众炮齐发,清军抵挡不住只得撤回大营。
向荣的江南大营当时本就兵力不多,上述这一连串的进攻都被击败,就已经印证了向荣所说的—阻挡太平军尚有把握,而攻占南京城则无把握。可是咸丰皇帝并不这样想,他在十二月五日(1854年1月3日)的上谕中措辞十分严厉:
向荣自抵军营以来,实在与贼接仗,仅止钟山与七桥瓮两次。嗣后迭次奏报,非言攻战之难,即铺张进攻之法,究竟数月以来,从未见一真实胜仗。
总由骄滑之习,横结于中,不知悛改,殊堪痛恨!向荣接奉此旨,若再不迅速进攻,仍前迁延观望,国法具在,必当立置重典,断不能以东南暂保无事,遂从宽宥也。
在咸丰皇帝看来,自己对向荣已经给予了足够的耐心,如果不是向荣已经尽心进攻南京城,恐怕咸丰皇帝早已将其治罪。然而站在向荣的角度,江南大营的确是困难重重。
当时向荣除了要顾及南京之外,还得派兵增援镇江、上海,甚至援救江西和扬州,因为这些地方此时都在遭受着太平军的侵扰。到了咸丰三年(1854)十月的时候,向荣军只剩下万余人,真正能够上阵作战的也就几千人而已。向荣斗胆向咸丰皇帝奏请将江北大营的瞿腾龙部队的两千人中,拨给自己一千人使用。
咸丰皇帝断然拒绝,他认为向荣的这个请求,是削弱江北大营的愚蠢想法。江北大营一旦削弱,太平军就又有可能挥师北上,到时京畿地区受到威胁,向荣承担得了这个责任吗?因此他痛斥向荣说:
汝自广西追贼至江南,徒费多兵,未见有尺寸之功,尚何面目拨江北之兵?断不准行,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
咸丰皇帝的话让向荣无地自容,吓得他立即上表请罪,此后不敢再提请拨江北之兵的事。可是随着战局的发展,江南大营的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向荣感觉自己的前途十分暗淡,也暗自埋怨皇帝陛下为什么如此不理解自己。他或许并不知道,江北大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江北大营最初的最高指挥官是钦差大臣琦善,直隶提督陈金绶帮办军务,大营成立不久后就开始围攻扬州。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太平军扬州守军在清军的极大压力下,在曾立昌、陈世保的指挥下冲出扬州,与赖汉英、黄生才等援军会合南走瓜州。琦善随后领军进入扬州,实际上是占了一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