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3/16页)
丁士良本以为必死无疑,看到李愬如此真诚,内心十分感动,于是他动用自己先前的关系,为李愬争取了淮西一大批将领归降。最关键的是,李愬对这些降将大胆起用,毫不怀疑,得到了这些降将们的一致拥护。
四、重新组兵,严加训练。
自铁城之败以来,西线战场出现兵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为尽快取得平定淮西的胜利,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李愬向皇帝李纯请求增兵。李纯对李愬抱有很大期望,对于李愬可以说是无条件支持,立即诏令昭义、河中二镇拨精兵两千人增援。李愬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了一支由唐、邓二州兵将组成、号称“六院兵马”组成的三千人敢死队,作为精锐突袭部队,李愬亲自加以指导训练,使之成为后来突袭蔡州的主力部队。
在元和十二年年初到七月的半年时间里,李愬在淮西西线战场上虽未组织大规模的战役,却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胜利。
元和十二年(817年)三月五日,李愬率军自唐州迁至宜阳栅。三月二十八日,引兵至淮西境内的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五里的地方,招降了文城栅守将吴秀琳,收服其兵众三千余人。三月二十九日,李愬派遣部将董少玢等分兵进攻淮西沿边诸山栅,占领马鞍栅(今河南遂平西南)、路口栅。四月又攻占嵖岈山(今河南遂平西),生擒淮西将领柳子野。四月七日,部将闫士荣攻下白狗栅(今河南息县西北)、汶港栅(今河南汝南)。四月十四日,游奕兵马使王义攻占楚城(今河南汝南西南)。五月十八日,又成功偷袭郎山(今河南确山)。
经过将近一个多月的努力,从整个战场形势来看,李愬在西线战场已经基本扫清淮西镇治所蔡州的外围据点,为下一步攻取蔡州做好了准备。
经过数年的战争,一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年中,淮西镇的处境已经十分困难,境内所有粮食都被供应士兵食用,而百姓大多都已经食不果腹,许多百姓和士兵开始外逃投靠官军。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军对淮西镇的压力逐渐增大。六月四日,吴元济迫于形势,上表谢罪,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李纯也是急于早日结束战事,派特使赐诏许诺吴元济不死,然而由于董质等淮西诸多将领的阻挠,吴元济始终没有前往京城。
在这种情况下,李纯认为吴元济没有诚意,于是他召集宰相商议接下来究竟是战还是不战的问题。
裴度督军
开战三年来,淮西镇的经济、军事状况已处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事实上朝廷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些年朝廷为了保障前方军队的各种军用物资及粮草供应等一系列事宜,一再在全国范围内加税,百姓因此而疲惫不堪。在通往前线的运输道路上,牛马死于路边的随处可见,百姓为了支持前线,只好用驴耕地,因此国内一片怨声载道。
现在吴元济主动上表请罪,虽然因为某种原因一再拖延进京的时间,但李纯也有心尽快停止这场战争,所以他利用吴元济主动请罪这个机会,召集朝臣们再次讨论是否继续征讨的问题。
当时宰相班子成员李逢吉、王涯等人竞相发表意见,认为数年来朝廷因为征讨淮西,财政已经到了枯竭的境地,目前是罢兵的最好时机。李、王二人的意见得到了多数朝臣的附和,但只有裴度在朝堂之上默默不语。
李纯当时注意到了裴度反常的态度,于是他让裴度发表意见。
裴度并没有多讲战与不战的问题,只是提出了自己要亲自到前线督军。对于裴度的这个请求,李纯当时的反应可谓惊诧,为了慎重起见,他没有贸然答应裴度,而是告诉这个始终主战的宰相给自己几天考虑的时间。
散朝后,李纯单独召见裴度,他开口便问裴度是否真的能代表自己去前线督军。
“臣誓不与吴贼俱生。”裴度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裴度为李纯具体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认为从吴元济的上表来看,淮西已经到了势穷力竭的地步,难以再继续坚持下去。目前官军之所以暂时不能彻底平定淮西,在于诸军人心不齐,没有形成压垮吴元济的力量,致使吴元济虽然上表请罪,但依然抱有一丝幻想而一再拖延进京时间。
裴度觉得如果自己亲赴前线,诸军将领必然会担心自己夺了他们的功劳,肯定会争相进兵淮西,相信这样很快就能平定淮西。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百姓疲敝,李纯是坚决主张将征讨淮西进行到底的,但在裴度说出亲自督军的想法之前,李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将征讨淮西的诸军捏合在一起,这也是困扰李纯三年多的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