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2/16页)

李道古接受诏命后,由黔中火速赶往鄂岳治所安州(今湖北安陆)。当他到达安州时,柳公绰听说新任观察使到任,连忙出来迎接,可是李道古自恃宗室之子,态度傲慢无礼,入城后竟将柳公绰的不少家产据为己有。

李道古到任的第一天便诬奏安州刺史李听作战不利,将李听免职,自己直接统领安州的军队。柳公绰在任期间,与安州刺史李听配合默契未曾失败过,现在李道古免去李听独揽大权,这引起了将士们极大的不满。

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李道古督军从黄州(今湖北新州)出穆陵关(今河南新县南),进攻淮西镇南部的申州(今河南罗山),李道古首先攻下了申州外城,随后进逼中城。入夜之后,城中淮西士兵突然在城头上大声呼喊,然后同时打开城门,从城内猛然杀出,李道古猝不及防,仓皇而逃,官军损失惨重。

申州之败最终使得皇帝李纯对征讨淮西南线的战事再也难以抱有期望。

鉴于南线、西线战事进展不顺的局面,数月来李纯一再诏令韩弘、李光颜等人尽快进兵,在南线、西线均进展不顺的情况下,李纯当然希望在北线战场上有所突破,进而打破整个战事的僵局。

三月下旬,李光颜派遣部下行营兵马使王沛带领五千人马乘夜从溵水合流处渡河,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在溵水南岸稳住阵脚,其余官军趁机渡河,直逼郾城。

三月二十七日,在溵水与郾城之间,官军与淮西军队大战,击败淮西军队三万余人,取得大捷。为了防止吴元济增援郾城,李光颜派部将曹华包围了郾城以南的据点青陵(今河南漯河),切断了郾城淮西军队的归路及与蔡州的联系。结果在战无胜算、退无归路的情况下,四月六日,郾城守将董昌龄向李光颜投降。

为了防止吴元济杀害郾城守将亲属,李光颜听从董昌龄等人的建议,佯装继续攻城。董昌龄等人则向蔡州伪发求救烽火,随后在援军不到的情况下开门投降,李光颜领军顺利进驻郾城。

郾城失守使吴元济极为恐慌,为阻止李光颜率军继续南下,吴元济将蔡州的精兵以及自己的亲兵全部派至郾城与蔡州之间的时曲(今河南西平),由亲信董重质率领,抵抗官军。于是李光颜南下受阻,北线战场再次陷入僵局。

在北线战场战局胶着的情况下,西线战场在李愬到任后,一直进行作战准备,随后在李愬的精心组织下,西线战场取得决定性突破。

李愬是德宗李适在位时收复长安的名将李晟第十一子。作为名将之后,李愬有谋略,善于骑射。当李纯为淮西西线战事因用人不当而遭受失利烦恼之际,李愬主动上表自告奋勇,表示愿意承担西线战事的进攻任务。看到名将之后主动为国分忧,李纯十分高兴,于是任命李愬为随、唐、邓三州节度使,负责西线战场的全部事宜。

李愬上任之后,并没有急于寻找淮西军队开战,而是重点做了四项工作:

一、示敌以弱,懈怠敌军。

初到唐州,李愬即向三军宣告,皇帝派自己来不是为了让大家继续打仗(战非吾事),而是让自己来宣慰大家。由于将士们刚刚遭遇铁城之败,士气正低,不敢立即出战,听到李愬说这番话全都放下心来。当时吴元济听说李愬担任征讨淮西西线战场的指挥官,根本不屑一顾,他认为李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一下子掌握军权,肯定会邀功,所以积极备战,准备和李愬开展。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李愬统军纪律涣散,并无与淮西军队作战之意,又听说李愬公开宣称“战非吾事”的言论,于是开始不再重视西线战事,而让他想不到的是,他最终的失败正是败在西线之上。

二、善抚将士,养精蓄锐。

李愬刚刚上任就发出不战言论,一方面是要麻痹吴元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遭遇铁城之败的西线将士得到充分的休息。他亲自巡视军营中每一位士卒,对伤员更是抚恤有加,对于家中生计困难者,则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救济。在善待士卒的同时,李愬更加严于律己,不仅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遣散军营中专为将领配设的伎女乐人,取消官员的宴饮活动。由于李愬耐心细致的工作,他渐渐取得了将士们的信任和拥护,为后来一举攻克蔡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招纳敌将,为我所用。

作为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官,李愬深知了解敌情的重要性。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李愬俘获淮西捉生虞候丁士良,作为吴元济的得力干将,丁世良多次击败官军,很受吴元济的赏识。这次听说俘获了丁世良,官军不少将士请求凌迟处死他。而李愬经过与丁世良交谈之后,认为丁世良并非死心塌地地为吴元济效力,而且丁世良对淮西镇的情况十分熟悉,如果能够将他争取过来,那将会极大削弱吴元济的实力。于是李愬决定赦免丁世良,任命其为捉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