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4/16页)

以李纯的性格,他并不愿意和淮西开战三年多,在淮西未降的情况下一朝罢兵而功亏一篑。三年多来朝廷耗费无数钱财不说,如果朝廷集天下之兵、聚天下之财,尚不能对付偏居一隅的三州之地淮西,岂不让天下人耻笑,那就更谈不上重振帝国的雄风,实现中兴之治了。

先前李纯已经针对征讨淮西的部分战场进行了相关将领的调整,如果裴度再前往前线督军,平定淮西指日可待。

“朕等着爱卿凯旋!”

刹那间裴度似乎给了李纯无穷的力量,让这个刚毅果断的帝王下定决心,继续将征讨淮西进行到底。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二十九日,李纯正式发布诏令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仍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诏书下达后,裴度认为宣武军韩弘已经任诸军统帅,自己再担任招讨处置使不利于诸军团结,所以奏请去掉招讨使之号,只保留宣慰处置使之职,同时奏请选用一批得力的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一同前往前线,这其中就包括前面我们提到的韩愈。

在出征之前,为防止自己出征之后那些主张罢兵的大臣们在宫中拆自己的台,裴度推荐户部侍郎崔群担任中书侍郎兼平章事,主持朝廷大政。崔群历来以忠正耿直为名,从不惧怕奸邪小人,裴度推荐崔群,意在用他来抵制主张罢兵的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兴风作浪。

为了进一步削弱主和派,裴度又以起草诏书言辞不当的罪名,请求李纯将李逢吉的亲信,时任翰林学士的令狐楚贬为中书舍人。裴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书舍人虽然也参与制诏,但与翰林学士的“内制”诏书相比,中书舍人只负责外朝制诏,目的是为了防止令狐楚在内朝与在外朝的李逢吉联合再上罢兵之议。

对于裴度的用心,李纯心知肚明,为了彻底让裴度放心地在前线督军,九月十四日,李纯干脆下令将李逢吉调出京城出任东川节度使。

裴度前往前线督军,虽然辞去了“招讨”之号,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裴度到任后,已经实际承担起统一指挥征讨淮西的全部事宜,在到达郾城后,为了尽快平定淮西,裴度开始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

裴度经过认真的调研后发现,造成诸军不能团结协作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宦官监军。于是在奏请李纯同意后,裴度免去了宦官监军制度,将监军宦官梁守谦调回长安,使得将帅可以自专军事。

裴度一上任便出手不凡,让诸军将帅刮目相看,而裴度明白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至关重要的便是军队的士气。针对很长时间以来征讨淮西进展不顺,各路人马士气普遍低落的现状,裴度不惧危险,深入最前线亲自慰劳诸军,宣谕皇帝李纯的旨意,鼓舞全军士气。

尤其在十月的时候,裴度前往郾城前线的沱口镇(今河南漯河东南)视察,驻扎在洄曲的淮西守将董重质发现淮西裴度的动向后,率领精兵直扑裴度。先锋军的兵刃几乎触到了裴度,幸好李光颜奋力拼杀,才使得裴度脱险,即使是这样,裴度依然无所畏惧,脱险之后依然坚持视察前线,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了全军将士,而且裴度每到一处,利用其善于演讲的才能,向将士宣讲征讨淮西的意义所在,极大地鼓舞了官军的士气。此外裴度还从内库支出钱财,作为对立功将士的奖励。

针对淮西镇内部财政枯竭的现状,裴度因势利导,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免除了淮西四面州县的赋税,以争取民众对官军更大的支持。自讨伐淮西以来,淮西四面州县一直是负担最重、受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朝廷虽然曾经减征过一些赋税,但实际上各种征税依然让老百姓负担不起,如李墉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在元和十一年(816年)曾经上供绢布三万匹,黄金五百两,白银三千两。元和十二年(817年)又进助军绢三万匹,这些绢帛钱财事实上都是征自淮南的百姓。

裴度到任后,除了朝廷在七月减免淮西四面州县的夏税后,又于九月请求朝廷减免秋税。裴度十分清楚即使不减免,百姓们也很难再凑齐赋税上缴,与其这样,不如让百姓无法缴纳赋税合法化,这无疑在安定百姓,争取百姓对征讨淮西的支持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裴度虽然是一介文臣,但其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那些阵前厮杀的将领,在接下来如何用兵的问题上,裴度具体部署了相关战略战术,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官军大部分人马集结在洄曲(今河南西平北)一带,进而吸引吴元济的主力部队,而在西线则让李愬麻痹敌军,然后准备突袭蔡州,直捣吴元济的老巢。后来的事实证明,裴度的这一战略战术十分奏效,淮西镇的平定正式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