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讨淮西(第11/16页)
可见遭遇两次惨败依然没有让李纯丧失信心。
七月十八日,宣武军奏报在郾城击败淮西军两万人,魏博镇也传来击败成德军队的消息。这些战报让一个月来始终因铁城之败而闷闷不乐的李纯十分高兴,幸好他一个多月前选择了继续坚持,否则征讨淮西将会功亏一篑,为此他罢免了韦贯之的宰相之位,后来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贬其为湖南观察使。
应该说韦贯之的离去是一个标志,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在征讨藩镇的问题上,李纯彻底扫清了障碍,独用裴度之言,朝廷之内再也没有响起罢兵的声音。
铁城之败显然是因为用人不当,对于这一点李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他诏见高霞寓责问其失败原因时,高霞寓为了推卸责任,谎称失败是由于负责军饷供给的襄、复、郢、均、房五州节度使李逊接济不及时所致。李纯明白高霞寓这是在强调客观原因,于是下令将他贬为归州(今四川秭归)刺史,李逊贬为恩王傅(恩王的老师);同时调河南尹郑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袁滋为漳义节度使,以唐州作为治所。
调任郑权属于提拔,而调任袁滋则是李纯及时纠偏的行为。
在征讨之初,李纯曾以袁滋在元和初年不敢出使西川的表现,将袁滋调离征讨淮西的前线,但后来任用严绶、高霞寓都以败军而严重失职,于是李纯开始考虑当初调离袁滋是否正确。
袁滋本是蔡州郎山(今河南确山)人,其祖先的坟墓都在郎山,他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吴元济曾为其整修过祖坟,并禁止无关人员在墓区放牧,袁滋亲属有在家乡者,则授予官职供以俸禄。元和十一年(816年)初,当征讨淮西的战争久无进展,许多官员上疏请求罢兵时,袁滋也从荆南奔赴京城准备面见李纯请求罢兵。当行至邓州(今河南邓县)时,听说萧俛、钱徽因请求罢兵被贬,所以他改变主意,在见到李纯后极力主张征讨淮西。
高霞寓在铁城惨败后,李纯想到袁滋曾经主张征讨的进言,又想到其善于治民的优点,认为让袁滋重归故地任职,也许可以为征讨淮西发挥作用,于是才有了以袁滋为漳义节度使的任命。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理角度而言,袁滋担任的漳义节度使其实就是淮西节度使,包括淮西的蔡、申、光三州。在未收复淮西三州的情况下,李纯的这个任命,是向淮西将士及百姓表示朝廷对淮西的关怀和重视,以治民有方的袁滋取代暴虐的吴元济。
考虑到袁滋出身儒生,李纯又于七月二十四日调任武将杨雯担任唐州刺史、行营都知兵马使,配合袁滋开展对淮西的工作。李纯这次的目的本来是希望袁滋以怀柔和征讨两种策略展开对淮西的攻势,然而袁滋的表现却让李纯大失所望。
袁滋上任后,下令撤去边境上的巡逻点,规定军官不可越入吴元济的淮西境内,甚至当淮西军队进攻唐州东北的新兴栅时,袁滋竟以十分卑微的言辞劝说淮西军队不要进攻。吴元济因此不再将袁滋放在眼里,袁滋到任半年,不仅毫无建树,而且再一次上疏李纯请求罢兵。
这一下李纯愤怒了!
袁滋的所作所为,显然已经违背了李纯的初衷,于是他决定再次改易淮西西部战场的官军统帅。十二月二十三日,李纯宣布以太子詹事李愬出任唐、随、邓节度使,同时贬袁滋为抚州刺史。自李愬来到唐州后,淮西西部战场的形势才逐渐好转。
高霞寓在淮西西部战场上遭遇惨败的同时,唐军在淮西的北部战场却接连取得胜利,可是这种战况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场的形势。李纯认为征讨淮西的官军多达九万人,可是两年多的时间里,居然没有取得带有战略转折性的胜利,淮西各战场上的局部胜利未能使淮西镇瓦解,这有必要加强对诸军的督察。
元和十一年(816年)十一月二十日,李纯派宦官梁守谦担任监军宣慰前线,同时带去空白的告身(唐代授官的凭证)五百张以及大量的金帛,以奖励有功将士。十一月二十九日,李纯加封李光颜等人为检校官,同时也下诏严厉训诫李光颜等人,如果战事依旧不能取得决定性进展,朝廷将对有关将领予以严厉惩戒。
事实证明,正是在李纯这种恩威并施,并不断调整策略的努力下,征讨淮西之战终于现出了胜利的曙光。
李塑备兵
元和十二年(817年)初春,征讨淮西的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战场形势仍无明显好转。二月二十四日,从包围淮西的南线战场传来消息,岳鄂团练使李道古进攻淮西申州失利。
李道古是唐朝宗室曹王李皋之子,德宗时期李希烈发动叛乱时,李皋曾率江汉军队遏制李希烈的叛军。元和十一年(816年),李纯认为岳鄂观察使柳公绰在淮西战场没有取得明显战绩,因此听取裴度的建议,调任李道古出任鄂、岳、沔、蕲、安、黄六州团练观察使,希望李道古能在淮西南部战场上牵制吴元济。然而事实却是他和袁滋一样,也让李纯倍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