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9/17页)

按照藤田当初的设想,他是准备在两军交战时,利用战场上的混乱派出“入斩队”,那个时候谁都顾不上辨别真伪,“入斩队”成功的可能性相应就大。

什么时候混乱,当然得是中方完全处于劣势,甚至败退,具体到骑兵旅团,最好是打下老河口,渡过襄河进行追击。

在藤田看来,内山的命令太过轻率,也让他十分意外——大概骑兵旅团没能尽快攻占老河口,已经把军司令官给弄得心浮气躁起来。

虽然不满,但自己驻足不前在先,藤田也不敢不服从命令,只好咕嘟着嘴启动了“入斩队”计划。

计划的执行者为第26联队第2中队。这个中队的相关人员事先做过编组和训练,还实施过总体演习,演技上驾轻就熟。第2中队长樱井元彦大尉以下三十人,皆披挂起来:将校腰佩驳壳枪,军刀改成了青龙偃月刀的样子,背在肩上,士兵手持马步枪、手榴弹,身上穿戴的棉衣、棉帽,所跨战马,也都是随军带来的“中国式”。

樱井大尉冒充老河口防守部队的少校参谋“李光良”,其他人也都各自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除武器装备外,仅携带望远镜和地图。

藤田觉得不是时候,作为联队长的山下心里也七上八下,他对樱井说:“如果发现重庆军司令部(指第五战区长官部),就进行急袭,但绝不要深追,要活着回来。”

已经被第25联队封锁的北关渡口当然不能去,不然就露馅了。“入斩队”从光化县城东侧取道北进,准备在光化城北渡河。

就在他们宿营并寻找渡河点时,一不小心被当地老百姓识破了真面目,随后,令“入斩队”战栗的情景就出现了。

短时间内,从道路两旁高地上涌出密密麻麻的人群,日军称之为“土匪军”,实际上是附近各村的农民,手中杂七杂八,各种武器都有,攻击对象即为“入斩队”。

樱井将“入斩队”分成两队,一队进攻,一队掩护,想用这种交叉攻击掩护的战术,将农民们吓退,但后来发现不对了,人越聚越多,据樱井事后称,最多时,“土匪军”总数竟然达到了两千人,这下子,无论如何不敢再孤立作战,樱井只得边战边退,途中又遭到闻声而至的中国正规军的堵击,到退回出发地点时,“入斩队”已伤亡了一半,两名带路兼翻译的伪军被打死,樱井本人面部也中了枪。

没斩成别人,却被别人给斩了一刀,晦气啊,当然最令藤田联队长恼火的,可能还是这一招将从此失灵,没法再用了。

不过此时藤田显然已顾不得这些, 3月29日那天早上,刚把“入斩队”派出去,他就得到报告,其侧背受到攻击。

上午9点,第127师一梯队的两个团分路夺取高地。第380团要占领的是晋公庙,起初侦察时,原以为附近没有敌情,山冈上也没有哨兵,所以有些大意,结果日军设的其实是暗哨,尖兵部队因此遭受伤亡。

第380团随后以主力进行猛攻,日军不支,退出了晋公庙。

得到报告后,藤田旅团长用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第380团已占据高岗,急忙调兵反扑。

日军通过麦地向高岗袭来,第380团居高临下,迎面就赏了一顿弹雨,日军队形没有散开,顿时就有三四十个载倒在麦田里。遭此痛击,日军再也不敢上前。

晋公庙是第26联队的前哨阵地,所以未预先建立工事,名为塔子山的高地就不一样了,既有工事,又组织了火力,所以另一个第397团在攻击时就比较困难,不过也已经攻到了距敌三百米处。

第127师代师长何翔迥下令就地构筑工事,第二天拂晓再战。经过一天的较量,他掂量出了骑兵旅团的实力,在一、二梯队会合后,对外围战也有了一定的把握和信心。

然而入暮之后,风云突变。

日军援兵赶到了,有独立步兵大队,还有战车师团先行的战车队和骑炮兵联队。在第127师主力背后担任警戒的工兵连受到威胁,已撤往襄河西岸。

战场的气候向来诡异,刚刚第127师还使骑兵旅团腹背受敌,一转眼他们自己却被夹在了中间,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何翔迥被迫放弃已占领的晋公庙,率部移往光化城西,欲以高地作依托,与光化城内的守军进行呼应,但尚未站住脚,发现侧背也有大批日军,这样就不得不选择在夜间突围,也渡河去了襄河以西。

防守老河口的第125师再成孤军,而骑兵旅团得到增援,又急着要立它一功了。

1945年3月29日夜,藤田旅团长下达命令,好好地休息一天,后天拂晓对老河口发起总攻。

大兵压境,第125师却并没有城内孤军的那种压抑和惶恐,战斗情绪仍然很高,甚至有些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