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时地利人和(第10/17页)

经过与骑兵旅团的较量,第125师已得出了一个与第127师相同的结论,那就是对面之敌不过是一支日军中的弱旅。

第125师经历过信罗战役那样的大战,见过世面,与精锐的日军野战部队相比,骑兵旅团从火力到战斗精神都不过尔尔,说句难听的,颇给“皇军”丢脸。

事实也是如此,就装备而言,骑兵旅团很是一般,全旅团的重武器加一块儿,不过只有12挺重机枪和4门山炮,难以形成那种摧枯拉朽式的火力覆盖。

至于战斗精神差,这也很容易解释。骑兵旅团大多是日本国内紧急征召的新兵,藤田为了让他们尽快上岗,才搞了个速成。

什么都能速成,就是技术不能速成,尤其是军事技术。一方面吃的是夹生饭,另一方面又缺乏实战经验,使得士兵们的技术动作非常生疏,战斗不太激烈时,蹲在工事里瞄上几枪还能凑合,对方火力一强,立刻露出马脚。

冲锋过程中,像那种机枪一扫,就倒掉一大片的,如果放在训练有素的老兵身上,基本不可能,但骑兵旅团却是家常便饭。伤亡大了之后,他们的胆子又给吓破了,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士兵们往往只知隐蔽,不敢前进。

此外,随便放枪、浪费弹药这种以往集中在中国军队身上的弊病,如今也被骑兵旅团发扬光大。第26联队打了一天,就把子弹几乎打光的例子,在骑兵旅团内不断重复。

柿子要捡软的捏,第125师认准骑兵旅团是经年难遇的“奇葩”,既然未来的总攻还是以这支部队为主,有什么理由怕呢?

1945年3月31日拂晓,骑兵旅团组织了对老河口的总攻,也是第二次进攻。

第25联队仍攻北门。进攻之前,骑炮兵联队集中火炮对着城墙射击,土筑城墙很快被炸开两个大缺口,古泽指挥三个骑兵中队及机枪中队往城里猛冲。

守卫北门的是第373团的两个步兵连,拦阻时伤亡过半,一部分日军乘机闯入城中,情况十分紧急。

在第一次进攻中,汪匣锋就已经知道古泽对北门特别感兴趣,因此事前就将预备队和几个师直属机枪连都交给陈仕俊,控制在北门附近。此时,陈仕俊赶紧将这些机动部队派上去,集中火力朝被突破的缺口进行射击,与日军围绕缺口展开了关系生死存亡的攻守大战。

第2中队长夏目秀夫大尉在组织进攻时先被打伤,送到联队本部位置,当军医给他包扎时,正好飞来一阵手榴弹,把夏目和军医全给炸碎了。

见缺口处的争夺趋于白热化,步兵炮中队也想挤进来凑热闹,遭到重机枪集中扫射,中队长锻冶嘉平太大尉的胸部被打成了马蜂窝,当即倒地毙命。

这时襄河对岸的炮兵部队闻声而动,也加入了作战。火炮中有相当数量的美制榴弹炮,射击时密度很大,犹如暴风骤雨,与城内的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构成了完美配合。

经过整整一个小时的激战,第125师成功地将城内城外的日军截为两段,随后陈仕俊便以重机枪封锁城墙缺口,同时组织师与团的辎重兵,与作战兵一起,用箩篓及麻袋装土,加紧堵塞城墙缺口以及修补工事。

缺口一封,就等于城内的人要完蛋了,城外的人由此心急火燎。被拦在城外的机枪小队,不由分说就要翻墙而入,守军以迫击炮和重机枪回敬,机枪小队的官兵不是被炮弹炸中,就是被密集的机枪子弹做成了串烧,最后这个小队全部丧命。

陈仕俊稳住城墙防线,即把预备队调回来,围攻夹击已冲入城内的日军。

入城日军占据了三条街道,正与陈仕俊事先指派的巷战部队进行激战,陈仕俊这边调派预备队,那边汪匣锋也从第375团中抽了部分兵力增援,将日军围在了中间。

双方反复肉搏,彼此伤亡枕藉,战到午后一点,第125师夺回其中的两条街道,将日军压迫于最后一条街道上。

残敌以两座残墙高院为据点,抢筑机枪掩体,做出了固守待援的架势。汪匣锋和陈仕俊一合计,如果不立即消灭这股残敌,城外日军只要来一次大规模进攻,守军就将内外受敌,不但城池不保,全军亦有覆灭危险。

汪匣锋于是下决心把卫士、通讯兵、辎重兵全部集中起来,由陈仕俊亲自率领,对残敌发动全面围歼。至午后三点,还剩两座砖房攻不下来,陈仕俊下令发射燃烧弹,将余敌逼出,并用机关枪和手榴弹把他们全部打扫干净。

当天第25联队死伤近两百人,仅被击毙的官佐就有十人之多,其中有一个中队,连同中队长在内已不足五十人。受伤者里面,以被手榴弹碎片击中的重伤患者居多,后来藤田不得不从第26联队中抽出军医及半数的徒步骑兵,方将伤员移送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