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5/28页)
宗教一旦和政治结合起来,必然带来无穷无尽的罪恶!
东晋朝廷见状,连忙拉拢刘牢之,请北府军出面镇压起义。
孙恩知道刘牢之的厉害,不敢与之正面交战,就退回舟山群岛。他担心走不脱,一路上扔掉许多财物。北府军忙着抢夺这些宝贝,就顾不上追他们了。没多久,孙恩率众又登陆抢劫。这次北府军有备而来,将领刘裕大显神威,大败孙恩的长生人军,让无数长生人没法长生。孙恩再次败回舟山群岛,和剩下的几百名“长生人”,一起投海而亡。
镇压黄巾之乱,让曹操脱颖而出;镇压孙恩之乱,让刘裕脱颖而出。
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
桓玄篡位的小插曲
桓玄雄踞荆州,实力雄厚,一副很有作为的样子。
陶渊明和桓玄相似,都是寒族出身。两家的祖辈,都是凭借军功跻身高层。并且,陶渊明的外公孟嘉,还和桓玄的父亲桓温关系非常好。有了这层关系,陶渊明业已放弃的功名念想,又活跃起来。400年,他放下隐居的生活,来到荆州,投效桓玄,做了参军。
可是,稍微一接近,陶渊明就发现,桓玄绝对不是善茬儿,他只是想割据一方,混水摸鱼,这可不是陶渊明所期望的。
刚好孙恩大乱,桓玄遂以“保卫京师”的名义,打算南下,陶渊明被派去出使建康,报告此事。到了建康后,陶渊明很快摸清了局面。他既确信东晋政权必然完蛋,又确定了对桓玄的判断。所以,他开始后悔出仕桓玄,既丧失了节操,又恐落下骂名。
五月份,他在返回荆州的路上,船被风浪困在“规林”这个地方。这里,大约在安徽宿松江边,距离老家浔阳不远。他就顺路回家探亲。当他一呼吸到家乡自由宁静的空气,就又立刻产生厌恶政治的念头来。
第二年(401年),桓玄的野心越来越明显,陶渊明在诗中写道: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舍去隐居生活,跑去做官呢?”看得出,他萌生退意,严重后悔。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他遂借机辞职回家,再次隐居。
403年十二月,桓玄筑坛告天,于十二月正式登位为帝,并改元“永始”,建立“桓楚”政权,然后把晋安帝封为平固王,迁于浔阳监管,而陶渊明隐居之地,就在浔阳。他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写道: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完全一副“你们闹吧闹吧,爱咋咋地,和我没关系”的姿态。但是,若真能这么潇洒豁达,还需要故意表现出“漠不关心”吗?桓玄十二月篡位登基,陶渊明十二月就写了这么一首诗,说自己“漠不关心”,可能吗?
可是,时局世局,又岂是自己能管得了的?除了做书生之叹,又能如何呢?
陶渊明说是“不关我事”,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桓玄篡位纯属闹剧,他根本不是治国的材料,只是趁乱而起,侥幸捡了个便宜而已。他一称帝,立刻引来天下不满。这时候,大败“长生人军”的刘裕,早已成为北府军的实际领袖,出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他率先反对桓玄。
404年二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架不住刘裕的攻击,三月初就兵败逃离建康,跑到浔阳,然后挟持了傻子晋安帝逃到江陵。
这时候,陶渊明的选择呢?陶渊明后来写了一组诗《咏古》,借古喻今、抒发心志,其中第二首,歌咏的是汉末“义士”田畴。
田畴?田畴是干吗的?田畴是汉末高士。董卓乱政,朝廷征招田畴出仕,甚至允以“三公”的高官,但他都避不出山。后来曹操北征乌桓,田畴却主动投奔曹操,还立了大功。
大约知道了吧?陶渊明歌咏田畴,其实就是表露自己的心思和选择。东晋乱局,何尝不是汉末乱局?桓玄篡位,何尝不类似董卓乱政?曹操当年破黄巾、击董卓,功震九州、建立霸业;现在,破孙恩之乱的刘裕,正在发兵攻打桓玄,在陶渊明看来,刘裕难道不是曹操的翻版吗?
那么,自己还等什么?自己就要效仿田畴,积极投身明主,建功立业,不负一身学问,方能“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于是,陶渊明离开隐居的家,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晋安帝到江陵的始末,报告给了刘裕。
或许一般人不愿相信,不为外物所动、飘然出尘、一心隐居的大隐士陶渊明,怎么会前后不一,积极投身政治斗争呢?其实很正常,他也是人,他也有基本需求。绝对超然物外、高蹈出尘的“陶渊明”,只是历代文人的假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