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4/28页)
新即位的是晋安帝司马德宗,大家还记得西晋有个白痴皇帝吧?不曾想东晋末期,也有个白痴皇帝,而且白痴程度大大超过前者,是绝对的弱智。
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即位,叔叔司马道子辅政。司马道子随口封赏,甚至戏子、盗贼都能为官,如此一来,朝中更乱,于是,以王恭、桓玄为首的大臣接连两次发兵反抗。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桓玄的野心一点不比老爸小。399年,桓玄趁乱杀了杨佺、殷仲堪,并吞荆州、江州、雍州,兵力日盛。而长江下游京口地区,则为北府军将领刘牢之控制。东晋朝廷政令所及,只有吴郡、吴兴、会稽等“三吴”而已。
在内斗中,东晋逐渐分裂成三块。
就在此刻,爆发了一场对东晋致命打击的“农奴起义”8,但是,或许叫作“孙恩之乱”更为确切。
细读历史,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孙恩,不是别人,正是孙秀的后人。
孙秀,还记得吗?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导火索之一,赵王司马伦的谋士,设计杀死贾后势力,逼死美女绿珠,杀掉欧阳健、石崇、潘安的大坏蛋,西晋覆亡,和孙秀有绝大的关系。没想到他的后人,又来祸害东晋。孙氏一族,你们不是老天专门派来对付司马家的吧?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张角等人借用“太平道”名义,发展教众,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晋末年,政局混乱,又是一样的模式——借助“天师道”的力量,爆发了孙恩之乱。
两次起义,都打着“道教”的大旗。两次道教起义的中间时期,就是魏晋两朝。本书所写,始于道教起义,也终于道教起义。历史,真的很精彩。
客观上说,孙恩起义,也是被东晋制度压迫到极致的产物。老百姓要是安居乐业,谁愿意起来反抗呢?中国的老百姓,从来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但是农民起义往往缺乏纪律和约束,一旦暴力之门被打开,就全然成了亡命之徒。要是再被一些领袖人物一忽悠,简直就成了魔兵下界,烧杀屠戮,无恶不作。
所以中国历史上,历代农民起义,都是无奈被逼的,他们起义的理由非常正当。可他们是就是逃不出暴力屠戮的轮回,每次农民起义,要么变成大屠杀、大抢劫,要么就变成纯粹的破坏,最成功的也只是沦为政变棋子,被少数政客利用,一如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所写的:
他们(农民起义)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孙恩之乱也是如此,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远远大于给予晋朝士族的惊惶。
琅琊人孙泰,信奉天师道,曾经还当太守,很重信义,在百姓中口碑很好,他以法术眩惑士兵百姓,徒众甚多。吴郡杜氏、会稽孔氏、吴兴沈氏等士族豪门,也都是他的弟子。慢慢地,他发展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398年,有人告发孙泰意图谋反,于是司马道子使计,诱杀了孙泰及其六子。孙泰的侄子,就是孙恩。孙恩只身逃出,一路宣扬孙泰是平日飞升的,已经得道成仙。不少百姓都深信不疑,纷纷资助孙恩逃亡。孙恩逃到海上舟山群岛,聚集一帮信众,攻陷了会稽郡。
会稽郡太守,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的媳妇,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才女谢道韫。
当初谢道韫想着,王羲之家的子弟,各个都是风流倜傥的帅哥,嫁给谁都会幸福,最后却嫁给了王凝之,她对叔叔谢安抱怨说:
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说新语·贤媛》)
就是说,我谢氏一门,叔父辈,阿大(谢尚)、中郎(谢琚);兄弟们,则有封(谢韶)、胡(谢朗)、羯(谢玄)、末(谢川)。咱们一家子俊杰人才,怎么天底下居然有王凝之这样的蠢货!
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小夫妻秀恩爱的昵语。客观地说,王凝之才华俊秀,也是一时人物。但是王凝之最大的问题,就是笃信天师道,非常迷信。孙恩攻打会稽,他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鬼神,坚信已请得“鬼兵”助阵,结果,孙恩以百人之众屠了会稽城。
谢道韫命大逃出,最终也郁郁而死。
宗教的力量非常可怕,不到一月,孙恩就聚集起一支万余人的队伍,整个江南八郡的信众纷纷响应,乱民所过,一片狼藉。
孙恩用道教名义起事,他的行为也充满怪异。他称呼义军军士为“长生人”,每次打仗前都画符念咒、降神相助。占领城池后,就召集百姓加入“长生人军”,不服从的直接灭族,连婴儿也不放过。愿意加入“长生人军”的,为明心志,就放一把火把自己家烧掉。老婆孩子是累赘,所以统统不要,投入火中烧死;或者把这些妇女儿童,全部用竹笼装起来,沉水淹死。围观的信众们则纷纷拍手称赞,恭祝他们早一步“得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