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7/28页)
410年,天师道众再次起义。这次起义的领袖,是孙恩的妹夫——卢循。孙恩起义失败后,卢循归顺朝廷,被封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但是他的部众天天嚷着要为孙恩报仇。卢循无奈,只好重新祭起天师道的大旗,北攻建康。
不过他们的对手是刘裕,所以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411年二月,卢循在刘裕、刘藩的打击下,兵败广州,最终逃至交趾郡龙编县南津(今越南慈仙、仙越地区)。他看大势已去,遂鸩杀妻子十余人,又问妓妾:“我今将自杀,谁能伺者?”
信众糊涂,认为他死就是成仙,但是这些姬妾们却都明白如镜,没人愿意殉葬,于是卢循杀掉众姬妾,然后投水自尽。
刘裕自409年开始,四处征伐,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不仅平定了卢循之乱,还灭了西蜀,平定一系列小的内乱。到了415年,南方基本又归为一统。东晋政权,尽归刘裕之手,司马氏政权,早已名存实亡了。
真的很像当年的曹操!就像曹操一心要收服孙吴、刘备,统一天下一样,刘裕也想一统天下。不过曹操生前没有篡位的心,而刘裕则希望活着就能看到新政权。所以,刘裕为了提高自己寒族身份的威望,增加改朝换代的政治筹码,决定出兵北伐。
416年,刘裕自建康出兵,渡江北伐,各地军队也都按计划配合。他这次北伐,是东晋建国以来,最成功的一次,灭掉后秦、收复洛阳、攻克长安。基本上,黄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汉水上游的大片地区,都为刘裕据有。
北伐的巨大成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经过连年战乱,人们对司马氏都没什么期望了。突然出现了个刘裕,帮着支撑东晋国祚这么久,还出现了“小阳春”,人心都逐渐归附刘裕,他改变时代的壮举,就要来临。
但是,当时却流传一句谶语:“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昌明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字,就说在司马曜之后,还会出现两位皇帝,晋朝才会结束。
按说,白痴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算一帝,桓玄篡位当了几天桓楚的君主,也算一帝。又或者,司马德宗在位期间,桓玄篡位,有一段时间被废为王,后来又重新当皇帝——这么一来,也算二帝。
但是谶语嘛,怎么能说那么清楚呢?以上两种情况到底能不能算“二帝”,这谁也不敢说了。为了保险起见,为了迎合谶语,刘裕决定再立一帝。于是,刘裕和心腹密谋,杀了白痴皇帝司马德宗,立其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为新皇帝。
司马德宗虽是个傻子,但是却有个好弟弟。司马德文亲自照顾哥哥的饮食起居,从不离身,一时间,众人也没有机会下手。
后来,司马德文生病,搬出宫住,中书侍郎王韶之就趁机在东堂用衣服勒死了晋安帝。419年,司马德文被立为帝,年号元熙,史称晋恭帝。但这只是个形式,只是为了凑“二帝”的数。所以在第二年的六月,即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
自此东晋灭亡,刘宋建立。刘裕就是第一任皇帝,史称宋武帝。
龙床宝殿再无马,国姓从此更作刘。
刘裕出身寒族,最终凭借战功,以统一南方、成功北伐的业绩,建立刘宋,而且简朴节约,薄赋轻傜,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甚至在东晋政权已经覆亡的情况下,他还能大败桓玄,南征北战,延续晋祚十几年,以至于历史学家夏曾佑称赞他:“二十四史中,人主得国之正,功业之高,汉高而外,当推宋武。”
他认为二十四史中,只有刘邦和刘裕推翻旧政权、建立新国家,是完全合法合理的,其余的都多少有瑕疵。这也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想法,也是刘裕代晋顺顺当当,没有遇到士大夫强烈反对的原因之一。
在这一点上,刘裕比曹操、比司马懿父子,要成功许多倍。
但是刘裕却有一个污点,无论如何也洗不掉。
或许是出身寒族的原因,或许是为政权稳固的原因,他杀了禅位于他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在他以前,新政权建立,都是会善待旧君,保其体面。从他开始,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后代纷纷仿效。
天下易姓,对隐居在乡下的陶渊明来说,没有什么触动。他和其他士人观点差不多,认为刘裕功大于过,代晋建宋,是顺应潮流之举。但是,出于本能的悲悯,出于人性的真诚,他不自觉站在弱者一边,对被杀掉的司马德宗、司马德文二帝,充满同情和义愤。
在《读山海经》(第十一)中,他用神话故事,诅咒行恶的后果:
臣危肆威暴,钦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
明明上天四,为恶不可履。
长枯固已剧,鹗岂足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