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2/28页)

等他出殡,名士们纷纷前来送行。丹阳尹刘惔把一枚犀角为柄的名贵麈尾放在王濛棺中,大哭不止,哀恸欲绝。

365年,高僧法虔圆寂。

法虔是支道林的好朋友,两人俱为一时名僧,经常辩论,每每争得难解难分。法虔一死,支道林顿时“精神损丧,风味转堕”,常对人说:“当年匠石因为郢人亡故,再也不动斧头;伯牙因为子期亡故,再也不弹古琴。推己及人,确实不假。知音离去,我的话再没人欣赏。我心中郁结难受,大概也离死不远了。”

一年之后,支道林黯然圆寂,世寿仅53年。

361年,王羲之病重,请道士杜子恭前来诊病。

杜子恭精通医学、易学,术数神通,名震一时;治病活人,惠者千计,曾为尚书令陆纳治病。当时陆纳眼看快死了,服下杜子恭的药之后竟活了过来。杜子恭预言陆纳寿数七十,后来果被言中。

但是这次,杜子恭却拒绝了,理由是:“右军没啥大病,用不着我。”

王羲之听后,心中就明白了八九,不再强求。十天之后,溘然而逝,享年58岁。

385年,谢安病重,自广陵(扬州)还京治病,自西州门入城。没多久,就病死在首都建康,时年66岁。

谢安死后,外甥羊昙无比哀痛,一年多不听音乐,坚决不走西州门。

有一天羊昙喝醉了酒,沿路放歌,不觉来到西州门。左右提醒“此西州门”,他猛然发觉,悲感不已,就用马鞭捶打城门,大声反复吟诵曹植的诗: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

遂痛哭而去!

386年,王徽之、王献之兄弟同时病重。

王徽之比王献之大6岁,兄弟两人关系很好,时常派人互问病情。没多久,王献之先行一步,离开人间。大家怕王徽之伤心,就隐瞒没告诉他。

但王徽之心有感应,问左右:“怎么好几天不见弟弟的消息?恐怕是没撑住,他先走了。”

说话语气,平静如常,于是吩咐车舆,前去奔丧,路上也没有哭一声。

王献之字子敬,除了书法成就极高之外,也酷爱弹琴。等来到灵堂,王徽之说了一声:“完了!”就一屁股坐在灵床上,取王献之的古琴来弹。但是琴弦怎么也调不好,于是王徽之把琴狠狠摔到地上,大哭道: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世说新语·伤逝》)

一个月后,就也故去了……

贵族时代的终结

陶渊明太有名了,念过书的都知道他写的《桃花源记》。

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是隐逸文学家的代表,是东晋最后一位真正的大名士。

他的后半生,亲眼见证了东晋衰落乃至灭亡的过程,

而他大量的诗作,就是对这段历史活生生的写照。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东晋,注定了要和高冠博带紧紧相连,名士们纷纷逝去,东晋的国祚,也就走到了尽头。

谢安死后,孝武帝司马曜的亲弟弟司马道子掌握大权。司马曜、司马道子都嗜酒如命,常常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司马道子更是权术高手,重用小人、排挤大臣,朝纲日益松弛。

陶渊明第一次出仕为官,就是在这个时期。

393年,29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之职。

陶渊明太有名了,念过书的都知道他写的《桃花源记》。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隐逸文学家的代表,是东晋最后一位真正的大名士。他的后半生,亲眼见证了东晋衰落乃至灭亡的过程,而他大量的诗作,就是对这段历史活生生的写照。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初年的大将陶侃。陶侃出身寒族,但是战功显著,一路高升。最后又因平定王敦之乱,稳定东晋政权,官至侍中、太尉、大司马、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

大家千万不要误解,以为官做到太尉就算士族了,并非如此。出身寒门、因军功而跻身高层,依旧被士族们瞧不起,不被士族接纳,刨根问祖,依旧算寒族身份。不过,要是陶侃的子孙兴旺,加强教育,再立军功,过上几代,陶家也可能会成为后起的士族,可惜的是,陶家人丁稀少,后继无人。

陶侃的儿子,也就是陶渊明的爷爷陶茂,做过太守,没有特别耀眼的政绩。再下一辈,陶渊明的父亲陶逸,也做了个太守。可惜陶逸非常年轻就去世了,留下一妻一子一女,这时候的陶渊明,仅仅9岁。

陶逸去世,陶渊明一家的生活顿时陷入贫困。据颜延年的《陶征士诔》记载,陶渊明“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生活非常艰辛。好在陶渊明的母系家族还有一些势力,能够给点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