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21/28页)

戴逯回答:“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贫,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

戴逵心灵手巧,善于琢磨。他十来岁时,不小心打碎鸡蛋,就用手绢顺手擦了擦,第二天发现手绢变得僵硬。他由此受到启发,把瓦灰磨粉,与鸡蛋清和在一起,塑成一个小碑,趁没干的时候刻上字,称之为《郑玄碑》。见过这个《郑玄碑》的,都惊叹不已,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吧?

中国最早的汉式菩萨塑像,也始于戴逵。

会稽山阴灵宝寺的僧人,求戴逵为之刻一尊丈六高的无量寿佛木像。佛像刻成后,观者赞叹不已,可戴逵总觉得不够好。征询大家的意见,大家都在夸他。戴逵心想,恐怕是碍于我的面子不好说真话,于是就藏在屏风后面听人议论。果然听到了观者们的真正意见,戴逵就把这些意见记下来,仔细琢磨、反复修改。

三年后,他终于刻成一尊符合佛教仪轨又符合民族审美的完美佛像。自此,汉地佛像塑型都仿效这尊无量寿佛,变成宽额、浓眉、长眼、垂耳、笑脸、腴肚的固定形象。

戴逵的儿子戴颙也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和技艺,尤其精于塑像。后来瓦罐寺铸造丈六佛祖铜像,铸成之后,才发现脸太瘦。可是这怎么改啊?总不能往脸上贴铜粉吧?关键是这样也不好看啊。大家没办法,请来戴颙商量。戴颙一看就说:“不是脸瘦,是胳膊太粗,显得脸小而已!”工人听了,恍然大悟,连忙磨细佛像胳膊,再看,果然没问题了。

王献之,王羲之的小儿子,小楷、行书、草书冠绝古今,和乃父并称“二王”,其传世的《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都是国宝。

王献之不仅书法、诗文精彩,更是位一往情深的痴情种子。

桓温弄权,简文帝司马昱为了拉拢王家,想把自己的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嫁给风流蕴藉的王献之。可是王献之早就和自己的意中人——与他青梅竹马的姨表姐郗道茂结为夫妇。少年夫妻琴瑟和鸣,燕尔洽洽。简文帝遂下令王献之离婚,娶自己的女儿。

王献之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为此用艾草烧伤双脚。可是公主司马道福并不放弃,反倒更加喜欢王献之。王献之无奈之下,只能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亲已死,只能投奔伯父家。回到娘家后,终生不嫁,郁郁而终。而王献之,也成为半残废,后半生足疾严重,行动不便。

关于情种子王献之,还有个和爱妾的故事,更是民间热传的话题。王献之有一位爱妾,名叫桃叶,桃叶昵称王献之为“团扇郎”。瞧这称呼,就知道两人有多腻歪。

王献之为自己的爱妾写了一首小情诗《桃叶歌》,时常轻吟浅唱,收录在《玉台新咏》中: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很典型的江南民歌。说桃叶啊桃叶,渡过江来不用船楫。你只管渡江不要担心,我亲自在江边迎接你。这里的渡江、迎接,暗含嫁娶的意思。

小桃叶既然能被王献之看上,显然也是个才貌双绝的女子。桃叶就回了一首《桃叶歌》: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同样用“桃叶”起兴比喻。说桃叶衬桃花,没有风也婀娜多姿。春天的花那么多,感谢郎君你选中了我!

这种小情诗简单明了,情感表露直接大方,但是又隽永无穷,爱意绵绵自然流露,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不仅如此,可爱的桃叶姑娘还写了三首情诗《答王团扇歌》,送给他的“团扇郎”。

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其一)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随郎手,因风托方便。(其二)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其三)

没有生僻字词,简单做个解释。

材质珍贵漂亮的团扇,就像璀璨的月光一样。送给我的郎君驱热祛暑,希望你不要把我忘记。

青青的竹子,可以做素雅的百团扇。希望郎君玉手轻摇的时候,能够引来风带给你方便。

团扇啊团扇,我用它来遮住脸面。因为我容貌憔悴,实在不好意思和郎君相见。

翻译出来就没了趣味,个中甜蜜绵绵的情感,还是请读者朋友自己揣摩吧。

名士的时代,过去了

晨露微熹,好花凋零。美好的事物,总是难以保持。那个可爱有趣的名士时代,就随着可爱有趣的名士们一个个死去,而逐渐消亡。

347年,王濛重病,自知将不久矣。一天晚上,他挣扎起来,侧卧灯下,来回抚摸着象征清谈的麈尾(类似拂尘),轻轻叹道:“如此人物,怎么就活不过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