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9/26页)

这次旧事重提,司马昭就顺利接受了。诏书擢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曹髦不是傻子,他眼睁睁看着司马昭一天一天蚕食自己的权力,忍不住心头怒火,积累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

259年五月八日,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在这里等着被罢黜的羞辱。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行动,亲自讨伐司马昭!”

伪君子骗得了天下人,也骗不了他直接蚕食的对象,能把小皇帝逼上梁山,司马昭也真够本事。

尚书王经劝他忍耐一下,不要意气用事,毕竟司马昭的势力已经遍布天下,单凭小皇帝宫中的一点门卫军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可是曹髦已经再也忍不住了,看过恐怖片吗?那种死亡来临前的恐惧和压抑,让人恨不得立刻痛痛快快地死去,曹髦大约就是这种心态。与其苟且活着等待被废,不如直接和司马昭干一架,还能死个痛快!

于是他从怀中掏出已经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

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三国志·三少帝纪》)

然后进宫报告郭太后。

王沈、王业一看,赶紧连夜跑去给司马昭报信,临走前叫尚书王经一起报信,却被王经拒绝了。

于是曹髦身披甲胄,抽出宝剑,登上车辇,率领着奴仆、侍从以及一些贴身禁卫,擂鼓呐喊,冲出皇宫,直奔司马昭府邸。

司马家族有两个人天性纯良,与司马懿等凶狠残暴的行径截然不同。一个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一个是司马懿第五子、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司马伷当时任屯骑校尉(骑兵总司令),曹髦的部队还未冲出外宫宫门,首先与司马伷的部队相遇,曹髦左右大声呵责,司马伷没有做丝毫抵抗,部下四散而去。

但是总有恶心的人,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相当于禁卫军司令)贾充听闻消息,率领部队从宫门外杀入,和曹髦的随扈混战成一团。毕竟还是皇帝,曹髦挥剑驱车前进,畅通无阻,贾充的部众不敢冒犯。

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事情紧急啊,怎么办?”

贾充大声说:“司马公平日厚待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有什么可问的?”

成济听后,抽出长矛,直接就把曹髦刺死了,曹髦死时,年仅19岁。

宫内混战,消息早就传开了。太傅司马孚急忙驱车赶去,等到了现场,曹髦已经气绝身亡,倒在辇下。司马孚抱起尸体,放声痛哭,大喊:“我之罪也!我之罪也!”极为悲痛。贾充等人不知怎么处理,连忙派人告知司马昭。

司马昭听到消息后,惊得从床上滚到地上,继而急忙进行军事部署,以防新的变故,接着赶马入宫,在金銮殿召集百官会议。

重臣都来了,但是偏偏就有人不肯来。司马昭一看,缺的是尚书左仆射(副总理)陈泰。陈泰是魏国后期重要的大臣,多次抵御姜维的进犯,后来调回中央,不断高升。他文武双全、德行昭著,在群臣中威望极高。

陈泰是副总理啊,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善后,得听老臣意见,他必须得来参加,司马昭只好让尚书(总理)荀把他叫来。

荀既是陈泰的主管上司,又是陈泰的舅舅。他到了陈泰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甚至发动陈泰家的妻小奴仆,一起逼迫陈泰进宫。陈泰对荀说:“一般品评,都认为我不如舅父,今天看来,你比我差远了!”

真是龙生九子各不同,荀彧是当年大汉的忠臣,为维护汉室不惜冒犯曹操。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荀,竟是这么一个没有气节的软骨头。

陈泰一路大哭着进宫,司马昭也痛哭流涕着迎上去,问陈泰说:“玄伯(陈泰字玄伯),你看我该怎么办?”

陈泰说:“只有杀了贾充,方可略平天下之愤。”

可是司马昭怎么舍得杀贾充呢?要不是贾充鼓动莽夫成济刺死曹髦,自己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于是他迟疑了很久,试探着问:“要不你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

陈泰斩钉截铁地说:“难道还能让我说别的吗?”

于是讨论到此为止。

伪君子就是这样干的。他自己早有主意,偏偏不说,非得别人说出来,好推脱自己的责任,意见相合最好,意见不合则依旧我行我素。

眼见诛贼无望,陈泰大为愤慨,加之过于悲恸,竟当场吐血而亡,死在大殿之上!

最后是处理的呢?就是层层推诿,把责任归在太子舍人成济身上,下令诛杀成济全家。这类手段至今都能看到,但凡出了事,最后顶包的一定是“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