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7/26页)
从开篇到“越稷畏王舆”,都是这种抨击和铺陈。大意是说:看这个社会啊,艰难险恶让人惧忧。一切善恶的行为背后都是交易,正道隐匿无法显现。大路上都长满荆棘,让人何去何从?各凭权势才智互相倾轧,名誉高位都是火坑。凤凰为了避免罗网之祸,只好远远躲到昆仑山。
“庄周悼灵龟”和“越稷畏王舆”是两个典故。前者说的是《庄子》中的故事,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国使者来请庄子做官。庄子用楚国的灵龟做了个比喻,说灵龟打扮得漂漂亮亮最后被杀了献祭,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泥潭里游来游去。后者也出自《庄子》,越国人连着杀了自己的三任君王,越国的王子稷(一作搜)因此逃到山里,死活不肯出来做国君。
嵇康用这两个典故自比,形容世道昏暗,逃避功名利禄、保全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司马昭让自己出去做官,这明显就是火坑,自己怎么能跳进去呢?他是坚决不去的!所以,嵇康借庄子的话表明态度,“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那些最高境界的人啊,都是保全自己、隐迹俗世、喜好玄虚。
最后三句是对二郭的回馈。郭遐周的赠诗中有一句“所贵身名存,功烈在简书”,有劝进之意,希望嵇康能够积极进取。嵇康对此回应说:“功名有什么好留恋的?更何况还要所谓的名垂青史?”
接着,嵇康让人哭笑不得地写:“但是没法子,你们两的志向就是功名啊,难怪战国道家思想家杨朱说过,路太多让人无从选择!此后我避祸远去遂了我的心意,咱们的路终究还是不同的!”
人家来送别你给你写诗,结果你回的诗还把人家批评一番,这嵇康的性子也真够耿直的!在今天成功学家们的眼里,嵇康肯定属于情商超低的一类人。
然而,他的可贵也正在于此,最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人,才能作为真正的朋友。想必郭氏兄弟能和嵇康关系这么好,也是欣赏他的耿直的。
广陵绝响
竹林集团解散后,很快进入两晋南北朝的混乱时代。
隋唐科举取士,士人彻底沦为权力的附庸,
皇权一步步集中到了巅峰。此后一千五百多年中,
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
自《广陵》绝唱后,知识分子的那颗头,至今,都跪在地上!
活神仙孙登
离开山阳,嵇康暂避汲郡。在这里,他潜心从事道家养生练气之法,经常登山采药,攀岩挠壁,纵跃其间,有时候遇到好景好水,得意之时,竟忘记下山。他潇洒出尘的样子,被砍柴的樵夫们见到,纷纷相告,都以为碰到了神仙。
嵇康当然不是神仙,不过在汲郡的苏门山,确实有个神仙一样的隐士——道士孙登。嵇康就在这里追随他,待在他身边,这一待就是3年!
孙登在当时大为有名,历史典籍关于孙登的记载很多,基本大同小异,但是也有明显的神化色彩。
《晋书·隐逸列传》记载,孙登字公和,河南汲郡人,在苏门山土窟石洞中居住。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精研《易经》,善长啸,擅抚一弦琴。葛洪在《神仙传》中,对孙登的故事记载得多一点,有对未来的准确预言,也有死而复生的异状,不过这明显是道教的文学加工。
魏晋时期,“啸”很流行。据说阮籍精通啸艺,他的“啸”声,百步之外都能听到,但“啸”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想来,“啸”无论如何也得具备两点:第一声音得大,第二还得好听。
阮籍就曾经专门拜访过孙登,据《世说新语》《水经·洛水注》等典籍载,阮籍见了孙登后,跟他说话,这位老先生却闭目不语。阮籍知道和这位老先生沟通,语言是多余的,于是,阮籍就“大啸”。结果呢,孙登睁开眼,笑眯眯地说:“复作向声!”阮籍就又大啸了一次,老先生听后又闭目不语了。
阮籍知道这次交流已经完成,于是辞别下山。走到山腰,突然听到山顶传来一阵长啸,那声音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声震山谷”,回头看去,乃是孙登的啸声也!
这次拜见孙登,阮籍有什么收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他在回去的途中,路过楚汉之争的遗址时说了一句话: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阮籍传》)
然后,阮籍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大人先生传》。文中描写了一个博通天地、完全超越世俗的“大人先生”,体现了老庄思想的精髓。这位大人先生,是阮籍心中的理想人格,而其原型就是孙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