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18/26页)

嵇康在山中采药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孙登,一见之下就知道不是常人,遂以弟子之礼师之,《晋书·孙登传》对嵇康和孙登的交往有一段记载。

嵇康在孙登身边待了3年,孙登没有跟嵇康说过一句话。好容易碰到个活神仙,谁不想知道点前世未来啥的?所以嵇康也每每叹息。最后嵇康快要离开了,也同我们一样,忍不住想要临别赠语,就对孙登说:“老师您没有一句话送给我吗?”

孙登这才说:“康儿啊!你知道火吗?火有光芒,但是自己不用光芒,最后才能有光芒。人也一样,人有才华但是不显露他的才华,才华才能有用。所以,发光的关键,得有木柴;使用才华的关键,得能够识人。你现在才华太高,性情又太过刚烈,但是识人的本领不够,在这样的社会里,你恐怕难以保全自己啊!”

孙登的人物形象,肯定是不断积累附会而成,他和阮籍、嵇康的交往,也经过了无数的文学夸张。但是孙登的出现,却给我们帮了一个大忙。以他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阮籍、嵇康的思想特征。

阮籍、嵇康都与孙登有过密的来往,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二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偏向道家的。尤其是阮籍,《大人先生传》就是他的理想追求。

嵇康则略有不同。尽管嵇康也采药、炼丹,追随孙登,但是他本性的耿直刚烈,他对是非善恶的爱憎分明,他直拗真诚的棱角,让他不由自主背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鲁迅说,嵇康在本质上实在是个真正的儒家。这些优良的特性,恰恰是他取祸于恶世的根源。

伤哉!潜龙

259年正月,地方奏章上报,在河南宁陵县的一口井中,发现了两条黄龙。在此之前,河南顿丘、冠军、阳夏等地的水井中,不断发现黄龙。文武百官一致认为这是祥瑞,是吉兆,都上表庆贺。

古代好多史书都有个问题,就是记载了太多神奇古怪的事情,让人有时候不知所措,难道当时真的有这么多超自然现象吗?比如发现黄龙这事儿。按说,龙是图腾形象,不是现实有的物种。而史书却堂而皇之记载了,就让人怀疑到底有没有龙。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同名不同物”,古人也有可能把鳄鱼、大蛇之类的,都叫作“龙”。

总之,无论如何,在259年前后,洛阳附近县市的水井里,不断能发现黄龙。

龙,在古代,从来是天子的象征。和皇帝有关的事物,经常被冠之以“龙”字,比如龙床、龙椅、龙鳞等等。到了明、清两代,龙图案更是只能和皇帝或宗教相关。

非但如此,《易经》的第一卦,象征着至大、至善、至刚、至健的“乾卦”,其卦象卦辞,就都是用龙来比喻说事儿。比如咱们常听到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成语,都源自这一卦。

尽管百官都认为掘井见龙是大祥瑞,但是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曹髦却不这么认为,他说:“龙,象征君王。可是这些龙不但不能飞在天上,也不能游走在田野,却委屈无奈地掉到深井底下,这是把龙给困住了,哪里是什么好兆头!”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看到专横的司马昭,于是,曹髦就做了一首《潜龙诗》,哀叹这些掉到水井的黄龙,也哀叹处处受制的自己。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这首诗很直白、很明显了,典型的托物言志。大意是说:真可怜啊,你这条受困的龙!没法子逃离深渊,上不能翱翔九天,下不能游走田间,结果困在井底,让泥鳅黄鳝这些货色在你面前耀武扬威。你现在蛰伏井底,空有爪牙鳞甲,却不能施展,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小皇帝自嘲中带着悲哀的心情,他对司马昭这条泥鳅黄鳝,可谓恨到家了。

不过他还是缺乏政治经验,这首诗,把自己的心志暴露无遗。政治,从来不是率真的人可以玩的游戏。

司马昭看到这首诗之后,大不高兴,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了。

这年四月,百官请奏,一定给相国司马昭加九锡。

还记得曹操吗?曹操当年也是加九锡。臣子加了九锡,就意味着天子该玩完了。

此前,百官就已经奏请要给司马昭加九锡了,可是司马昭死活不受,连辞九次——瞧这戏演的,完全是一副“我是大忠臣,尽管功劳无比,但我依旧谦虚”的样子!一连推辞九次!我就不信,没有你的授意暗示,没有你的默许,谁能上赶着要给你加九锡?

记得那谁谁说过的,“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装,也装得太过了!